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9 日
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想伸手拿高處的東西,卻覺得肩膀一緊、動作不順,甚至還會有一點痠痛。明明只是個舉手的動作,為什麼會那麼複雜?
其實,肩膀就是一個活動度最大的區域,要讓舉手這個動作做得順利又舒服,需要好幾組肌肉、關節和骨頭彼此配合得剛剛好。就像一場交響樂,哪怕只有一個聲部跑掉節奏,都會讓整體變得卡卡的。
今天想跟妳分享一個特別關鍵、卻很少人提到的觀念:「肩胛肱骨節律」——這個詞聽起來也許有點距離感,但它其實說的就是我們肩胛骨(背後的那片扁平骨頭)跟肱骨(也就是上臂骨頭)之間在舉手過程中的默契合作。
在說肩胛骨之前,得先認識「肱骨頭的動作」
每當我們抬起手臂時,肱骨頭(也就是連接手臂與肩膀的那顆骨頭)並不是硬生生往上推而已。它會先「往下滑」一點、然後「稍微轉出來」——這聽起來像是個微小的動作,但對肩膀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保護。
這樣的「下滑加上外轉」能避免肱骨撞上肩膀上方的骨頭(叫做肩峰),讓肩膀裡的肌腱和滑囊有足夠的空間移動,不會被夾住或摩擦。換句話說,這是身體很聰明地保護自己的一個設計。
這個過程裡,一群叫做「肩袖肌群」的小肌肉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棘下肌和小圓肌,它們會幫助肱骨頭在正確的位置滑動與穩定。
那「肩胛肱骨節律」又是什麼?
當我們手臂舉高超過一定角度後,單靠肱骨動作其實不夠了,這時候肩胛骨會開始加入幫忙。它會順著胸廓向外、向上轉動,這樣手臂才能繼續往上舉、甚至舉過頭頂。
簡單來說,這就像是兩個舞者互相配合——肱骨先起步、肩胛骨接續上來,才能完成一個優雅的動作。
在解剖學上,有個經典的比率叫做「2:1」:當我們把手臂抬高90度,大約有60度來自肱骨的動作,另外30度來自肩胛骨的旋轉。
每個人動作的節奏不一樣
有趣的是,最新的研究發現這個「2:1」的節奏其實不是一成不變的。舉手的前半段,主要是肱骨在動,肩胛骨會稍微穩定一些;但當手臂超過90度時,肩胛骨會開始大幅參與,兩者會轉變為更接近「3:2」的配合方式。
不只每個人左右手不一樣,就連慣用手與非慣用手的節律也可能不同。這也說明了,當我們在復健、訓練或處理肩膀痠痛問題時,不能一體適用,而應該由專業人員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做評估與調整。
怎麼知道自己的肩胛骨有沒有「跟上節奏」?
在臨床上,我們可以用幾種方法來觀察肩胛肱骨的配合情況:

這是目前最精準的檢查方式,透過連續的X光影像,能清楚看到肱骨和肩胛骨在動作中的協調關係。不過這項技術仍需特定設備,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有。

像是徒手觸診、觀察肩胛骨移動軌跡、或者使用感測器、標記點等方式。這些方法較容易操作,雖然精準度略低,但仍能提供不少參考資訊,特別是在日常復健或動作訓練中。
最後,一個關於「肩關節組合」的小提醒
肩膀不只是盂肱關節這一塊,它還包含:
胸鎖關節(連結胸骨與鎖骨)
肩鎖關節(連結肩峰與鎖骨)
肩胛胸廓關節(雖然不是「真正的」關節,但也扮演支撐與滑動的角色)
這些組合像是齒輪一樣,一起讓我們完成每天的動作——不管是拿東西、拉窗簾、還是把頭髮綁起來。
別忽略小小的卡卡感,它可能是身體在提醒你
肩膀是個高自由度的關節,但也是一個很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如果妳發現自己的肩膀總是舉不高、動作不順或容易痠痛,或許不是年紀到了,也不一定是肌力不足,而是肩胛骨和肱骨的配合出現了「節奏不對」的狀況。
認識肩胛肱骨節律,了解身體真正的節奏,有助於讓我們回到輕鬆自然的動作狀態,也讓我們的肩膀用得更久、更健康。

線上預約系統
目前服務台北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