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9 日

很多人以為這只是新手媽媽才會有的職業病,但其實它出現在各種忙碌生活的女性身上:常常滑手機、提重物、做家務、長時間抱小孩或反覆轉動手腕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這個不速之客的對象。
媽媽手的學名叫「狄奎凡氏症」,是一種發生在手腕拇指側的肌腱問題。要理解它,我們需要先對身體有一點點結構上的認識。
在你拇指靠近手腕的地方,有一條很狹窄的「隧道」,這條隧道是由骨頭與一條像皮筋般堅韌的支持帶組成。兩條控制拇指活動的肌腱會從這裡穿過,一條是讓拇指向外張開的外展拇長肌,一條是讓拇指能伸直的伸拇短肌。
在健康的狀態下,這兩條肌腱在一層滑膜的潤滑下,可以順暢滑動。但當我們重複性地抓握、扭轉、抱小孩、擰毛巾或長時間用手機,這兩條肌腱就會在那條狹窄的隧道內不停摩擦。久而久之,肌腱開始發炎,或者更常見的是慢慢產生結構性的退化。
你可能會聽過「肌腱炎」這個說法。不過對於持續好幾週、甚至幾個月的疼痛,其實更精確的描述是「肌腱病變」或「肌腱退化」。
從顯微鏡下來看,這些慢性疼痛的肌腱往往並不是發炎細胞在作亂,而是膠原蛋白排列混亂、肌腱變脆弱,甚至被一些像果凍一樣的組織取代了原本有力的結構。
如果誤以為這只是單純的發炎,選擇靠吃藥止痛或冰敷休息來解決,很可能只是讓症狀暫時安靜下來,沒真正改善肌腱的耐受力。一旦回到日常生活,疼痛就會像沒搬走的石頭一樣,又冒出來。
所以關鍵不是「不動」,而是「如何聰明地動」。
當你走進工作室,我們會先很仔細地聽你說。你什麼時候開始痛?是抱孩子的時候?還是煮飯、洗衣服、滑手機?你的工作、家務、每天使用手的方式,都會提供線索。
接著會透過手法檢查,像是在你拇指側的手腕按壓、做個簡單的手勢測試,如果你握拳後把手腕往小指方向彎,結果出現強烈疼痛,這就是經典的媽媽手訊號。
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動作,比如開瓶蓋、按手機、打字或抓握,看這些動作是不是正好卡在你的疼痛點上。這些觀察能幫助我們釐清問題的來源:是肌腱過度使用、姿勢錯誤,還是其他部位的代償?
「急性期管理」,也就是先讓發炎或壓迫的組織有修復的空間。這一階段重點是減少刺激,讓疼痛緩下來。我們會教你怎麼「不一樣地抱小孩」──用前臂支撐、不要夾著拇指用力;怎麼調整滑手機的角度;或建議你戴上拇指型護具,幫助固定手腕、減少摩擦。
當疼痛開始緩解後,進入第二階段:讓受傷的肌腱「重新變強壯」。這時會用一些簡單但有科學根據的運動來刺激肌腱。最常用的,是讓拇指出力但不動作的「等長收縮」,它能減緩疼痛又不會造成負擔。等你準備好了,會再進一步使用「離心運動」,讓你在肌腱拉長的狀態下練習控制,比如慢慢放下一個輕物,這能促進肌腱膠原纖維的重組。
等到肌腱逐漸恢復,設計符合你生活型態的訓練方式:讓你能安全地回到照顧小孩、工作、烹飪、生活的節奏中,同時維持手腕的穩定與力量。
最後找出造成你媽媽手的根本原因。也許是姿勢、也許是工作桌面太低、也許是每天使用手機的角度不對。我們會提供一套簡單的日常保養運動,讓你在不佔用太多時間的情況下,穩定維護手腕的耐受度與彈性。
媽媽手不是只能「忍耐」,也不需要一痛就不敢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