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
電刺激治療的鎮痛原理是複雜且多層次的生理學過程,並非僅由單一理論所能概括與解釋。是從周邊神經、脊髓到中樞大腦的多重機制協同作用。
許多臨床試驗之所以得出負面結論,可能並非理論本身有誤,而是治療的「劑量」不足。如同藥物治療一樣,電刺激治療的療效也高度依賴於正確的參數設定,簡單來說就是強度不夠強等於沒有做。
——
強度是決定療效的關鍵: 在高品質的研究中,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是刺激強度(Intensity)的重要性。多項研究和系統性回顧皆指出,TENS必須施加在「患者能感覺到強烈但仍舒適」或「最大可耐受」的強度下才能有效。
僅有微弱、幾乎無法察覺的刺激強度,其效果通常與安慰劑無異 。
臨床上,應鼓勵患者將強度調整至明確有感。
人體神經系統具有適應性。如果長時間接受一成不變的電刺激,其鎮痛效果會隨著時間而減弱,這種現象被稱為「耐受性」(Tolerance)。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現代的電療儀器通常具備「調制」(Modulation)功能,即在治療過程中自動改變頻率、脈衝寬度或強度,或者在不同模式(如高頻與低頻)之間交替,以保持神經系統的反應性,從而維持長期的鎮痛效果 。
——
1. 門閥控制理論 (Gate Control Theory)
此理論是電療止痛中最廣為人知的基礎 。
梅爾扎克(Melzack)與沃爾(Wall)於1965年提出,是解釋電刺激鎮痛機制中最廣為人知且被普遍接受的理論 。此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在脊髓的背角(Dorsal Horn)中,特別是膠狀質(Substantia Gelatinosa)區域,存在一個如同「閘門」般的控制系統,它能調節來自周邊神經的疼痛訊號是否能繼續上傳至大腦。
其核心觀點是,透過選擇性地刺激傳遞觸覺、壓覺等非傷害性感覺的粗大A-beta (Aβ) 神經纖維,其訊號傳遞速度遠快於傳遞疼痛的細小A-delta (Aδ) 與C纖維 。這些快速的觸覺訊號能搶先抵達脊髓,並活化抑制性神經元,從而「關閉」疼痛訊號通往大腦的閘門,達到快速鎮痛的效果 。此機制的鎮痛效果起效快,但持續時間較短,通常在刺激停止後便會減退 。
應用機器為:ENS (傳統型)TENS: 這是此理論最經典的應用,用於處理急性疼痛 。干擾波 (IFC): 透過在體內深層產生高頻的「拍頻」(Beat Frequency) 來達到同樣效果,優點是穿透更深且體感更舒適 。高強度電磁場 (如SIS): 亦聲稱可利用此原理 (60-100 Hz) 進行急性疼痛管理 。 |
——
2. 內生性鴉片理論 (Endogenous Opioid Theory)
源於1969年雷諾茲(Reynolds)的一項關鍵研究,他發現電刺激大鼠中腦的導水管周圍灰質(Periaqueductal Gray, PAG)能產生類似嗎啡的強效鎮痛效果 。這項發現最終促成了人體內源性鴉片類物質(Endogenous Opioids)的發現,如腦內啡(Endorphins)和腦啡肽(Enkephalins)。
此理論解釋了電療如何產生更為持久且廣泛的鎮痛效果 。特定模式的電刺激(通常是低頻率、高強度)能夠活化腦幹中的下行性疼痛抑制系統 。這個過程會促使中樞神經系統釋放腦內啡 (Endorphins)、腦啡肽 (Enkephalins) 等類似嗎啡的內生性鴉片物質 。這些物質能與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的鴉片受體結合,產生全身性的鎮痛效應,其效果起效較慢,但更為持久 。
應用機器:TENS (針灸樣, AL-TENS): 專為觸發此機制而設計的模式,常用於慢性疼痛 。干擾波 (IFC): 可將拍頻設定在低頻範圍,以模擬針灸樣TENS的效果 。高強度電磁場 (如SIS): 在低頻範圍 (2-10 Hz) 下,同樣應用此原理治療慢性疼痛 。
——
3. 周邊模式理論 (Peripheral Pattern Theory)
此理論提出,疼痛感是大腦對一組特定的神經脈衝訊號進行解碼後的結果 。其治療邏輯是,如果能透過外部刺激來干擾或「重塑」(Remodulate) 這種特定的傷害性訊號編碼,使其不再符合大腦中「疼痛」的定義,那麼痛覺就能被抑制 。
此理論使用120-140 Hz的極高頻率刺激。對所附文獻進行深入分析後可以發現,這一理論及其對應的參數,並非用於解釋傳統的TENS或干擾波等電流式治療儀器。專門被用來闡述一種名為「超感應系統」(Super Inductive System, SIS)或高強度電磁場刺激技術的作用原理 。SIS並非透過電極貼片將電流傳入皮膚,而是利用強大的脈衝電磁場在人體組織深處「感應」出電流,從而實現神經去極化。
應用機器:高強度電磁場 (如SIS): 此理論在文獻中幾乎專門用於解釋這類非接觸式電磁場儀器的作用原理,而非傳統貼片式電療 。
——
4. 直接神經傳導阻斷與反向刺激理論
此機制主要解釋了高強度電刺激的強效鎮痛作用。一方面,強烈的電流可以直接在周邊神經造成暫時性的生理性傳導阻斷,如同局部麻醉般阻止疼痛訊號傳遞 。另一方面,這種強烈刺激也構成了一種「反向刺激」(Counter-irritation),透過強烈的非傷害性感覺來壓制或干擾大腦對原有疼痛的感知 。
應用機器:TENS (強力型, Intense TENS): 專門應用此原理的TENS模式,使用極高頻率與強度,用於處理局部劇痛或小型醫療程序中的短時鎮痛 。
——
5. 神經化學物質的多元調控理論
電刺激的鎮痛是一場複雜的神經化學物質作用。除了鴉片系統理論之外,還涉及多種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共同作用。其中,γ-胺基丁酸 (GABA) 作為中樞最主要的抑制性傳導物質,是高頻與低頻TENS共同的下游作用通路 。
此外,血清素 (Serotonin) 對於低頻TENS的鎮痛效果至關重要,而毒蕈鹼受體 (Muscarinic receptors) 的活化則對兩種模式的TENS都不可或缺 。電刺激還能減少麩胺酸 (Glutamate) 等興奮性物質的釋放,從而對抗慢性疼痛中的「中樞敏化」現象 。
應用機器:TENS (所有類型): 大量研究證實TENS能廣泛調控上述神經化學物質 。 干擾波 (IFC): 由於其作用機制與TENS相似,可推斷其同樣能引發這些化學物質的調控 。
——
6. 周邊組織的生理效應理論
電刺激的影響在治療局部就已開始。它能活化周邊的腎上腺素能受體,這是一個獨立於中樞的重要鎮痛機制 。此外,當刺激強度足以引起肌肉收縮時,能顯著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堆積的致痛發炎物質,並為受損組織帶來修復所需的氧氣和養分 。
應用機器:TENS (針灸樣): 其引發的肌肉抽動能有效促進局部血流 。
神經肌肉電刺激 (NMES): 其主要目的就是引發肌肉收縮,因此促進血液循環是其附帶的顯著效果 。 干擾波 (IFC): 亦被證實能增加局部血流量 。 高強度電磁場 (如SIS): 促進血液循環是其宣稱的主要療效之一,尤其應用於骨折癒合 。
——
7. 中樞大腦活動狀態改變理論
電刺激不僅在脊髓層面作用,還能直接影響大腦皮層的電活動狀態。已有腦電圖 (EEG) 研究證實,TENS治療能夠顯著增加與放鬆、靜覺狀態相關的α波 (Alpha wave) 的功率,這表明電刺激可能透過分散注意力或引導進入更放鬆的狀態來輔助鎮痛 。
應用機器:TENS (傳統型): 已有腦電圖 (EEG) 研究直接證實,TENS治療能引發大腦α波的變化,輔助鎮痛 。
——
小結
門閥控制理論與內生性鴉片理論確實是解釋TENS和IFC等電流式治療儀器的兩大理論,但並非全部都可以用這兩者解釋。更像是啟動後續一系列複雜生理反應的開關。
而周邊模式理論,在引述的120-140 Hz參數下,應被視為一種特定於高強度電磁場刺激技術的解釋框架,將其解釋於所有「電療儀器」會造成概念混淆。
——
任何一次成功的電刺激止痛,都是周邊、脊髓、中樞多個層級、多種機制作用的結果。包括周邊神經的傳導阻斷、抗發炎介質的調節、周邊鴉片與腎上腺素能受體的活化、中樞GABA能系統的普遍抑制、特定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的參與,以及對大腦皮層活動狀態的直接影響。
——
最終的鎮痛效果,取決於一個由儀器類型(TENS, IFC, NMES等)和刺激參數(頻率、強度、脈寬、位置)共同決定的「刺激配方」。
不同的配方會調配出不同組成的作用機制。高頻、低強度的刺激主要產生出以「門閥控制」為主的結果,而低頻、高強度的刺激則產出以「內生性鴉片」和多種神經傳導物質為主的結果。
理論能否轉化為臨床的療效,關鍵在於「劑量」。
其中,刺激強度是至關重要的變量。
許多臨床試驗的失敗,並非理論的失敗,而是應用的失敗。臨床工作者必須將刺激強度開至一個對患者而言強烈但仍可接受的感覺,才能最大化地啟動上述的生理機制。

線上預約系統
目前服務台北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