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從辨傷到解痛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5 月 13 日

之前有寫過這本沒有中文版時的讀書心得,最近這本書出了而且還很大本,有多大呢?

有好幾台相機那麼大,既然會這麼大本表示不想讓你帶出門,要讓你在家翻閱,如果真的很想帶出門怎麼辦?就買電子版(但我不知道有沒有出),這本書就是在講疼痛的科學以及可以做些什麼事的書。
並且列出了從頭到腳的復健方案,正確理解疼痛與原因可以幫助更快回到正常生活。

疼痛是一個複雜且深刻影響人類生活的主題。Tom Walters與Glen Cordoza合著的《復健科學:如何克服疼痛並從傷病中痊癒》(Rehab Science: How to Overcome Pain and Heal from Injury),帶來了全新的疼痛觀點,讓人重新認識這個人們經常經歷卻又難以全面理解的現象。

傳統觀念將疼痛簡化為身體對損傷的自然反應,認為受傷部位越嚴重,疼痛感受就越強烈。這種認知在面對明顯急性損傷時固然有效,但對於慢性疼痛這種更複雜的問題卻明顯不足。慢性疼痛常常沒有明確的身體損傷,卻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造成巨大衝擊。

現代疼痛科學指出,疼痛並非僅來自身體的損傷訊號,更是大腦整合各種訊息後產生的體驗。這些訊息不僅包含生理上的損傷,還包括心理狀態、記憶、情緒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例如,同樣的腳踝扭傷,在情緒低落時會顯得特別痛苦,但當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時,疼痛感受可能大幅降低。

書中特別強調了疼痛的分類與精細管理的重要性,指出急性疼痛與慢性疼痛必須採用不同的策略。急性疼痛通常短暫且有明確成因,治療目標在於快速緩解症狀與促進組織修復;而慢性疼痛則涉及神經系統敏感化、心理因素與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問題,需要結合生理治療、心理治療與社會支持的綜合管理。

神經性疼痛的特殊性也在書中被著重討論。這種疼痛由神經系統的功能異常或損傷引起,患者通常感受到如電擊、灼熱或刺痛般劇烈的疼痛,傳統止痛藥效果有限。作者建議使用綜合療法,包括脊髓刺激等神經調節技術,配合物理治療與藥物,方能有效緩解這類難治性疼痛。

此外,心理因素在疼痛管理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許多慢性疼痛患者同時伴有焦慮或抑鬱症狀,形成疼痛與情緒之間的惡性循環。書中介紹認知行為療法(CBT)的重要性,透過改變患者對疼痛的認知與行為模式,有效打破此惡性循環,改善患者的整體生活品質。

同時,社會支持也是疼痛管理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來自家人、朋友與社區的情感支持,能夠顯著降低患者對疼痛的敏感度,提高治療效果,促進復健的積極性與持續性。

物理治療在疼痛管理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書中強調治療方案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量身定制,從初期的症狀緩解、炎症控制,到後續的肌肉強化、姿勢矯正以及功能恢復,都應採取個人化的治療策略。尤其重要的是,治療過程不僅關注物理損傷,更要考慮大腦對疼痛訊息的詮釋,才能真正解決患者的痛苦。

疼痛與傷害之間的脫節現象進一步驗證了這一點。有些患者影像學檢查明顯存在損傷卻感覺不到疼痛;而有些患者則相反,無明顯損傷卻持續感到劇烈疼痛。這說明治療疼痛需要超越傳統的生理治療模式,整合心理、生理與社會層面的綜合評估。

未來的疼痛管理技術也在快速發展。書中提到神經調節技術如脊髓刺激、深部腦刺激以及基因療法等新興技術,將使疼痛治療更加精確且個人化,能夠更有效地幫助患者緩解疼痛。

跨專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日益顯著。醫生、物理治療師、心理學家等多領域專業人士的共同努力,將使疼痛管理更全面、更有效,滿足慢性疼痛患者多層次的需求。

透過理解疼痛的複雜性,治療者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更能協助患者重塑對疼痛的認知,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與自主性。這不僅僅是消除痛苦,更是在協助人們重新找回健康、積極且自主的人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