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外側扭傷常見的影響成因以及重點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8 日

受傷機率

腳踝外側扭傷算是最常見的下肢骨科損傷,在美國每天約有 23 000 起踝關節扭傷,
佔 160 萬次就診次數,每年約有 600 000 次急診就診,
和 8000 多次住院。每年的腳踝外側扭傷醫療保健費用估計為 42 億美元(美國比較貴 台灣應該少超多)。

腳踝扭傷後後遺症常見的會有不敢運動,怕再度扭傷。
或者是造成慢性踝關節不穩,影響的比例大約佔了30~70%的首次外側腳踝扭傷的人身上,
包括疼痛 關節不穩定感覺有問題等等..

踝關節組成

踝關節複合體由距骨小腿關節、脛腓遠端關節和距下關節的複合關節形成。
這3個關節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係,腳接觸地面上的位置相對於腳踝的動作,這是一個相對的閉鎖動力鏈。
在走路的時候,簡化來說腳會有幾個動作,
1. 腳跟碰地(有些人很習慣墊腳走路,腳跟不碰地)。
2. 整個腳底著地。
3. 從著地把腳跟抬起,離開地面做推進的動作。

外在結構

此時小腿骨頭會跟著腳踝的動作往前面移動,而距骨小腿關節、
脛腓遠端關節和距下關節會開始轉動,而轉動的角度大小每個人不一同,
簡單來說就是小腿骨被大腿骨帶動轉動,而小腿骨又帶動腳踝做各個方向的轉動或者背屈和蹠屈,如果往前與其它關節轉動配合協調有問題,在外側部分就容易造成扭傷。
前面有說到這些運動是相對的閉鎖動力鏈,因此在做這些關節動作時就必須要有相對強的肌肉力量,以及關節滑動的能力。
在這些關節外面也有很多條內在與外在的韌帶負責穩定內側與外側的關節,外側關節因為是較為屬於骨性結構,
因此在受傷時比較容易傷到韌帶,因為骨頭相對於韌帶來說比較硬。
而外在的肌肉是負責控制足部,這些肌肉起點會在小腿的近端被分成四個分層,
共可以分為前 外 後 深與淺的位子,向心與離心的位子都非常重要。

足底內在肌肉
內在的足底肌,這些肌肉層有四層但因為肌肉太小條,研究上的因或病理機制,
內在足底肌肉功能尚未得到徹底研究,但根據核磁振成像的研究有腳踝外側扭傷的人,
內在肌與外在肌的總體積有下降,且肌肉萎縮會影響腳底的感覺,
在我們足底的三個足弓(內側弓 外側弓 橫弓)跟脛骨相關的位子因為長期腳痛的會減少運動時間。

因此要改善腳踝的運動機能以及避免扭傷,必須有良好的關節角度,以及健康的小腿肌肉與足內外在肌的良好控制,
加上本體感覺的控制可以避免或者讓腳外側更健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