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7 日
膝蓋退化的原因
膝蓋退化的原因是由於機械性負荷、軟骨的磨損和未完成的修復機制
(像是受傷沒有好 就做高強度運動之類的),彼此之間交互作用導致,
其中的影響因素:機械性負荷是可以改變的。
從過去的文獻中指出股四頭肌力量不足會影響疾病的開始和進程,
也會造成早期膝蓋退化的活動度受限。對於膝蓋退化性關節炎,
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是用來改善膝蓋關節負重的壓力,並且保護關節軟骨。
文獻發現
過去文獻發現
之前的研究發現,髖關節肌群的力量對於常見的下肢傷害很重要。
而近期發現膝蓋退化族群也發現普遍髖關節肌群肌力不足,進而增加膝蓋的壓力。
如果髖外展肌群 像是臀(中肌 臀大肌) 和髖內收肌群 像是(內收大肌等.)肌力不足,
單腳站立時站立腳的髖外展肌群力量不夠,造成步態時擺盪腳的骨盆往下,導致站立腳的膝蓋內側應力增加,長期下來逐漸造成關節退化。
以力學來看,髖內收肌群可以以離心收縮的方式,對抗膝內翻的角度,也可達到減少對內側脛骨股骨關節的負擔。
目的
整合過去文獻中,對於膝蓋退化族群,探討髖關節肌力訓練的效果,
參考因素包含膝蓋疼痛、下肢功能、和生物力學的量測。
這篇分析五篇高品質的隨機分組實驗中綜合發現,髖關節肌群肌力訓練有效改善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膝蓋疼痛、
自述功能改善、下肢肌肉力量和表現變好。如果是單一髖關節增強式肌力訓練,
或者合併其他下肢訓練的效果都比沒有訓練,或者是低強度的對照組還要好。
過去對於膝關節退化族群建議要強化股四頭肌力量,此篇發現髖關節肌力訓練搭配股四頭肌訓練,
比單純股四頭肌肌力量訓練效果更佳。
至於訓練強度建議需要超過40%最大重複次數(RM),每組8-12下,兩到三組,一週2-3次訓練。
髖外展肌
髖外展肌群被認為可以藉由改變骨盆的冠狀面控制,進而改善膝關節內側壓力,但和股四頭肌肌力訓練一樣,
從文獻中都沒有辦法證明這項論述。作者個別分析後認為,有可能是因為受試者本身髖關節肌群力量沒有明顯不足、
或者是在日常生活承重的姿勢下,並沒有去調整膝蓋的位置,但其中的確有文獻指出經過六週的髖外展肌群、髖屈肌、
髖外轉肌和核心訓練後,日常生活低強度的活動和冠狀面的髖關節運動學參數的確有改善。
至於運動訓練改善退化性關節的機制有幾種:伸直角度增加、大腿肌力改善、本體感覺改善。運
動對於這個族群可以帶來廣泛性的好處,以及止痛效果。納入分析的五篇中受試者的配合度都非常高,
有可能是因為髖關節肌力訓練相對來說比較輕鬆,不會引起膝蓋疼痛,
因此六週或者是九個月後的後續追蹤狀況,都看到正面的效果。
臨床應用和限制
文獻中的訓練方式有各種不同的姿勢(側躺、坐姿、站姿),雖然有在承重站姿下訓練,
但是都是髖關節肌群向心收縮的動作。其他功能性訓練,包含登階、分腿蹲和深蹲這些著重臀大肌的訓練,
或者是髖關節肌群的離心收縮動作並沒有被內入這篇文獻回顧中。另外,文獻的異質性高,對於髖關節肌群的訓練內容、
強度等參數變化大,且沒有探討受試者的身體活動強度(physical activity level),因此在解讀和應用上需斟酌。
—
線上預約系統
目前服務台北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