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旋後阻力試驗中 距下關節軸位置的生物力學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8 日

 
 
主要是用來測試與確定矯正器所需要的支撐量,旋後阻力測試通常是主觀的測試,而且會被打分數,
通常將足內翻所需的力越大,所需的後足楔形量和內側足弓高度就越大。
 
過去澳洲團隊Payne利用裝置去研究,需要多少的力量作用在內側舟狀骨,才可能產生後足旋後。
這個裝置是根據Dr. Kirby所提出的supination resistance test去設計,
看在雙腳輕鬆站時,脛後肌需要產生多少的力才可以啟動旋後的動作。
 
supination resistance test的討論可參考以下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mb86Q-b6ok

supination resistance test的做法為個案輕鬆雙腳站好,施測者將兩根手指頭放在內側縱弓的內側舟狀骨的蹠面,
然後施予一個平行於脛骨往上的拉力在內側舟狀骨。
往上拉力會造成距下關節產生旋後的動作,但是不可以讓個案感覺到要失去平衡,
因為當個案感覺到要失去平衡的時候,足部外在肌會用力,影響測試結果。
 
如果距下關節軸往外側偏移,施測者將很容易推動舟狀骨,
但如果距下關節軸往內側偏移,將會很難推動舟狀骨。

靜力平衡

 
當處於雙腳輕鬆站時,在足部和下肢沒有產生明顯的動作,
因此在動作軸上沒有任何旋轉動作的加速度存在,
被認為是處在於轉動平衡狀態下(rotational equilibrium)。當在關節軸上產生某方向的力矩,
等於另外一個相反方向的力矩時,就不會有任何角加速度產生,
在這個狀態向稱之為靜力平衡(static equilibrium)。

 
在臨床上檢查足部都是在雙腳輕鬆站,處於轉動平衡下,
但是要打破這關節軸的轉動平衡所需要的力量,
則是受到當下作用在關節軸上的力決定。
在距下關節這個比較特別的例子,有非常多不同的距下關節關節軸位置,
影響到底需要多少的力量,可讓在雙腳輕鬆站姿下足部產生旋前或旋後。
 

量化距下關節關節軸位置

 
研究中發現有幾種因素量化距下關節關節軸的位置,
包含:
1.距下關節關節軸到第五蹠骨外側面的垂直距離。
2.跟骨後側到距下關節關節軸在足部垂直平分線上交叉點的垂直距離。
其中和啟動後足旋後尤其相關的兩個因素,
分別是體重和距下關節關節軸到第五蹠骨頭的垂直距離。
 
當體重越重、關節軸到第五蹠骨頭的距離越大,需要讓足部產生旋後的力量就越大。
 
也就是體重越重、距下關節關節軸越往內側偏移(體重會把壓力往內側推),
個案就需要更大的力量在內側舟狀骨,才能製造出後足旋後(壓越重需要越大力才可以製造後足懸後)。
不論是利用裝置或者是Dr.Kirby的臨床測試,都是類似脛後肌肌腱附著在舟狀骨粗隆上的施力方向。

當距下關節關節軸往內側偏移時,
脛後肌為了要產生足夠的旋後力矩去啟動距下關節旋後的動作,
脛後肌需要產生更強的收縮,因此造成脛後肌肌腱上有更強的張力產生。
對於足部有距下關節關節軸往內偏移的現象,在承重的活動時,
相較於正常的距下關節關節軸位置,脛後肌需要更多的力量產生相同的距下關節旋轉動作。
根據過去的研究結果支持內側偏移的關節軸可能導致脛後肌肌腱問題的原因。
 

 
脛後肌:
近端接點 從脛⻣後側近端三分之⼆,⻣間膜 到
遠端接點 內楔狀⻣ ⾈狀⻣結節中楔狀⻣ 第⼆⾄四蹠⻣基底。
 
距下關節:
由距骨與跟骨組成,旁邊有很多韌帶,
距骨與跟骨會一起滑動產生很多足踝部的關節動作,也有很多肌肉經過這個關節。
 
舟狀骨:
足部距骨的前面,於腳踝內側的位置,稱為舟狀骨,這塊骨頭會被距下關節所推動,
有的人會過度往內塌,當然取決於體重或者是關節滑動與肌肉力量的交互影響。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