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9 日
俗語說嬰兒的發展是一睡二抬三翻四撐五抓六坐七滾八爬,
但每一個嬰兒的發展過程,從爬行到走路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嗎?
科學家Karen E. Adolph 就做了嬰兒的研究,
證明很多小朋友從地上到步行的發展時間也都不一樣,最終都可以達成獨立走路的目標。
作者找了28個嬰兒,研究出來有25種從爬行到走路的模式,小朋友的發展都不一樣。
那麼為什麼要走路通常可以歸於四個原因:
1.是可以移動的更快,大人應該不會想要用爬行來移動吧,主要是已經不熟悉爬行的移動模式,另外就是這樣做實在太累了。
2.再來就是與視覺有關,為了探索世界所以必須看的更多更遠,站立起來看的東西比較多,就像在空中看到的東西一定比較廣一樣。
3.要接觸東西必須要把手空出來,因此利用雙足站立才能夠有效利用手部。
因此走路的幾個意義在於用眼睛看,用手去摸,用大腦去感覺,而且可以移動的更快。
4.因為走路會改變與母親或者照顧者的互動方式,走路會讓為嬰兒提供了行動和互動的新機會
有趣的是研究指出,
當嬰兒在自己主動抓握物體在手上走路時,與空手時走路相比,
他們跌倒的可能性較小(幼兒攜帶的物體只會影響手臂的位置,而不會影響腳的放置和步態的成熟度。
也可以說嬰兒有動力堅持走路,因為他們可以立即走得更多,看得更多,玩得更多,互動更多。
線上預約系統
目前服務台北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