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交叉失衡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9 日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女性長時間使用固定姿勢,例如久坐辦公、反覆彎腰做家事、單側抱小孩或提重物。這些習慣看似無害,卻會讓身體某些肌肉長期出力、某些肌肉則漸漸退化,造成身體肌肉之間力量與張力的不平衡,也就是「肌肉失衡」。
肌肉失衡不只是單純的痠痛,而是動作協調與姿勢控制能力下降的徵兆,若長期忽略,還可能引發慢性疼痛、活動受限甚至反覆受傷。
肌肉失衡不是肌肉本身出問題,而是動作控制策略改變了
根據楊達醫師的研究,肌肉失衡的根本原因在於神經控制系統的調整。
當身體為了穩定動作,會傾向優先使用某些容易出力的肌肉,久而久之,這些肌肉變得越來越緊,而原本該負責穩定的深層肌肉則越來越無力。
這種「肌肉互補」的補償現象,雖然一開始可以讓你暫時維持動作順暢,但時間一久,就會讓身體的排列與負重結構逐漸偏移,造成動作效率下降與痠痛反覆。
常見的三種失衡類型
楊達醫師觀察到,肌肉失衡在身體有其系統性的分布,以下是三種常見的型態:
肩頸型失衡:胸部肌肉、肩膀上方與頸部兩側過度緊繃,而深層頸部與肩胛穩定肌群則無力,容易導致頭部前傾、肩膀上提與肩胛活動不順。
骨盆型失衡:髖部前側與下背肌肉緊張,腹部與臀部的肌肉反而出力不足,常見骨盆前傾、腰部過度彎曲、久站久走腰痠背痛。
混合型失衡:肩頸與骨盆同時出現以上兩種問題,身體呈現整體性的張力不對稱與不穩定。
女性在經歷久坐、懷孕、生理週期變化或運動不足時,特別容易出現這些型態,這也是為什麼「明明沒受傷卻常常痠痛」的原因之一。
如何評估肌肉失衡?
專業的評估會從以下幾個面向進行:
靜態姿勢觀察:檢查頭、肩、胸、骨盆、膝蓋與腳踝的位置關係,判斷身體是否有不對稱或代償排列。
動作檢查:透過簡單的動作(如深蹲、抬腿、站立平衡等)觀察肌肉出力的順序與協調性。
肌肉張力與長度測試:找出哪些肌肉過短或過長,並觀察有無壓痛、緊繃感或伸展限制。
肌力與控制能力測試:特別針對腹部、臀部、肩胛周圍肌群進行肌力或穩定性評估,確認是否能提供足夠支撐。
調整肌肉失衡:恢復動作協調的四個步驟
肌肉失衡的改善,不只是拉一拉、練一練就能完成,而是需要依循一套循序漸進的邏輯,讓身體重新學會穩定與協調:
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透過伸展、肌肉能量技術、軟組織放鬆等方式,降低過度活躍肌群的張力。
恢復適當的肌肉長度:進行靜態與動態伸展練習,讓肌肉回到正常的張力範圍,減少不良姿勢影響。
加強被抑制的肌肉:選擇正確的訓練動作,啟動原本出力不足的肌群,特別是核心穩定肌與深層肌肉。
整合為功能性動作:透過走路、深蹲、跨步等日常動作的訓練,重新建立肌群間的合作與穩定性。
伸展與肌力練習只是第一步,若在練習後未搭配穩定性與控制能力的訓練,恢復的動作模式仍可能不穩固。
如果你正經歷長期的痠、緊、卡、痛,只是身體在提醒:「現在的動作方式,需要調整了。」透過清楚的評估、適當的訓練與細緻的動作修正,不需要劇烈運動或大量時間,也可以讓身體回到穩定、協調、不費力的狀態。
從日常小動作的觀察與練習開始,妳會發現——身體本來就有能力恢復平衡,只是需要被重新引導一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