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顎不正: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這本書被譽為地球上每個父母都需要看的書,這是因為現代人的下顎正在縮小,這被稱為隱藏的流行病。作者指出:我們的下顎越來越小,牙齒變得彎曲擁擠,不僅造成美觀問題,也帶來呼吸困難。
史丹佛大學古生物學家理查德·克萊因在書中提到:我從未見過任何狩獵採集者頭骨有齒列不整的問題。說明了齒列不正是現代才出現的問題,而非先天遺傳的結果, 書中引用了大量統計數據證實這個問題的普遍性:
1990年代末期的調查顯示,美國超過一半的人口需要某種形式的齒顎矯正治療(如牙套、拔牙或口腔手術)
2007年對瑞典人口的研究顯示,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確實需要接受齒顎矯正治療
倫敦臉部齒顎矯正學校臨床主任繆主張,有95%的現代人類在牙齒排列上存在偏差,其中超過30%的人建議接受齒顎矯正治療。
本書作者為: 桑德拉·卡恩醫師是美國齒顎矯正學會認證的矯正專科醫師,擁有25年的臨床經驗。
保羅·埃利希是史丹佛大學Bing人口研究榮譽教授和保育生物學中心主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是世界知名的演化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曾獲得克拉福德獎。
作者們透過數據來確立「流行病」的敘事框架,指出高達 90-95% 的人口有牙齒排列不齊的問題,作者們論證,現代高度加工的軟質食物大幅減少了咀嚼的需求。
在關鍵的發育時期,這種「功能性刺激」的缺乏,導致顎骨無法生長至其完整的遺傳潛力 。作者們使用如「我們的顎骨是為石器時代的飲食而生,但我們卻活在一個大麥克的環境中」這樣的比喻,使「演化錯配」的概念更易於理解 。
除了飲食之外,書中還提出不良的口腔姿勢(嘴唇分開、舌頭未置於上顎)和習慣性口呼吸是主要的促成因素 。口呼吸通常由現代密閉生活空間中的過敏原引起,據稱會導致顎骨向下和向後生長 。
本書強調這些變化是環境性的,而非遺傳性的,因為它們可以在一個世代內就顯現出來 。書中據稱包含了一組照片對比,展示了一位在傳統環境中長大的祖父擁有強壯的顎骨,而他移居至工業化地區的兒子與孫子,則呈現出漸進式的臉部與顎骨退化 。
顎骨問題與一系列嚴重的健康後果。其中最嚴重的後果被認為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發育不全的顎骨導致咽喉氣道變窄,在睡眠時更容易塌陷,從而引發呼吸中止 。
變形的顎骨被連結至顳顎關節障礙,這會導致慢性下巴疼痛、頭痛、關節聲響及活動受限 。
其他慢性疾病: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睡眠中斷和缺氧,這種慢性壓力接著被連結至心血管疾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認知功能下降、阿茲海默症、憂鬱症,甚至癌症 。
書中強調,由於60%的面部結構在6歲前就已完成發育,因此需要早期干預。
家長和醫療人員應該:鼓勵鼻呼吸:教導兒童正確的呼吸方式,避免養成用口呼吸的習慣。
飲食調整:提供需要充分咀嚼的食物,刺激下顎正常發育,姿勢矯正:注意身體和口腔姿勢,確保舌頭處於正確位置。
書中特別強調用口呼吸對面部發育的負面影響。研究顯示,長期用口呼吸的兒童容易出現「腺樣體面容」或「長臉症候群」,特徵包括:狹長的面型,下顎後縮,眼下黑眼圈。無法輕鬆閉合嘴唇,狹窄的V型上顎,齒列不正。
書中指出,下顎縮小不僅是美觀問題,還與多種健康問題相關:
呼吸系統問題:狹小的下顎導致呼吸道狹窄,增加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
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有關。
神經系統影響:睡眠品質不佳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下降,甚至與過動症有關。
咬合不正會導致:
口腔疼痛和顳顎關節問題
牙齒異常磨損
咀嚼困難
發音問題
口腔衛生困難,增加蛀牙和牙周病風險
書中提出了對傳統齒顎矯正治療的反思。作者認為,僅僅將牙齒排列整齊是不夠的,必須解決根本原因,像是上下排門牙對齊把舌頭頂住上顎。單純使用牙套和矯正器只是治標不治本,沒有解決導致齒列不正的根本原因。
全身性治療:需要從姿勢、飲食、生活型態等多方面著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