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原理與肌肉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在一次參加
王乾任老師的讀書會中,「第一原理思維」這個詞被提了出來。那場討論的焦點是閱讀與知識拆解,而非動作或治療技巧。
但其中一段話深具啟發性——將知識還原到最基本的事實與邏輯,從最核心、不可再簡化的層次出發思考,而不是一味沿用經驗與框架。
這個思維方式,正是亞里斯多德所定義的「第一原理」:一切推論與體系建立的根本出發點。
雖然因為政治因素所以他後來過得也不太好因為胃病去世,但至少沒有像蘇格拉底一樣叛死刑。
———
將這套邏輯轉換到臨床肌肉評估與動作觀察時,能產生截然不同的解題策略。
傳統的肌肉功能測試、徒手評估或動作觀察,往往聚焦在「肌肉能不能出力」、「關節動不動得開」,但這些結果性的觀察如果不建立在本質條件的分析上,便容易陷入代償錯誤的迷宮。
肌肉是否能運作,需從三個層次進行解構——
一、骨骼與關節的排列基準
肌肉產力的前提,是起點與終點之間存在穩定的結構支撐。如果骨盆旋轉(上下或左右)、肩胛不在正確位置、足部拱起或塌陷,無論肌肉多強,都難以有效傳力。
這不是靜態姿勢的問題,而是整個動作中樞點是否穩定。
從評估邏輯上看,若骨架的排列無法支撐正確的張力軌跡,肌肉便會啟動錯誤的動作模式。
而關節角度的改變,也會造成肌肉長度處於不利位置。此時強化肌肉無異於將動力安裝在有問題的車上,無法真正產生結構性的修復。
二、肌肉的張力方向與產力條件
在力學與生理結構的限制下,肌肉的張力、長度與力線方向決定其功能角色。若該肌肉因骨骼排列錯誤或長期代償而過度緊繃或過度拉長,便會使其無法產生有效收縮。
例如髂肌在骨盆前傾的情況下,容易變成短縮緊張的抑制源頭,股直肌則成為代償的主力發動點,進一步壓縮髖關節的活動空間。
這些情況並非「肌力不足」,而是張力方向與關節控制錯誤所導致的協調失衡。
肌肉長度–張力曲線、肌纖維排列方向、起止點連線,這些解剖與力學基本事實,應成為診斷與介入前的基本考量。
三、神經控制與動作時序
即使骨架排列與張力條件都合理,若肌肉在動作中無法於正確時機被徵召,也會出現「功能失效」的狀況。這種問題不在於肌肉本身,而在於神經控制的效率與動作的整合性。
動作不是肌肉的單點收縮,而是網絡協調的結果。核心穩定肌群、深層控制系統、近端–遠端的收縮順序,都是神經控制策略的一部分。
缺乏這種順序感的動作,往往表現為早期代償、控制遲鈍,甚至誘發反射性的保護張力與疼痛感。
在這個層次中,訓練的目標不只是增強特定肌肉,而是重建神經與肌肉之間的正確招募順序與動作流暢度。
透過第一原理的觀點,肌肉評估不再是單一技術的堆疊,而是一套的推理流程:
1. 這條肌肉本來的功能與方向是什麼?
2. 目前它為何無法發揮作用?
3. 問題出在哪一層本質結構?是骨架?是張力?還是神經協調?
4. 介入手段是否回應了這一層問題?還是只是處理了表象?
這不需要依賴某個流派的認證系統,也不需要特定儀器的輔助。只要回到人體運動的基本事實──骨骼排列、肌肉張力與神經控制三個層面,就能釐清問題的真實位置。這也是第一原理思維在肌肉評估上的價值:去除多餘的預設,直指問題核心,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準確度,做出最有效的臨床判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