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推薦-超負荷系統重訓全書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

的邀請閱讀
本書不是一套新發明的訓練法,而是一種回到訓練本質的態度。如果你覺得本文太多可以參考一下我的重點網站:
現在的訓練環境,選項很多與很多,課表排得越來越細,設備越買越精密,但對於許多人來說,身體的進步幅度並沒有跟著線性成長。這時或許可以回頭看那些已經被時間驗證過的訓練原則。
這本書集合了來自幾位傳奇舉重選手的經驗與方法,像是 Paul Anderson、Bob Peoples、Harry Paschall、Bob Hoffman 等。
他們沒有現代器械、沒有生物回饋儀器,靠的就是一套對身體深度理解的訓練邏輯。
書中整理出十種核心過載技術,每一種都有清楚的功能與應用條件。舉幾個例子來說:
「漸進式動作幅度(Progressive Range of Motion)」:像是Paul Anderson會把深蹲的高度從1/4蹲開始訓練,等這個高度夠強之後,再慢慢放低,這種方法可以在不一開始就進入困難姿勢的情況下,先強化神經與負重能力。
「功能性等長訓練(Functional Isometrics)」:這不是只是在牆上推,而是針對動作中的某個卡點區間,利用固定器材做短時間的極大收縮,目的是激活更多神經單位,強化特定角度的力量爆發。
「離心超負荷(Eccentric Overload)」:你可以用遠大於你能舉起的重量,專門練習下降控制,這會給肌肉與神經系統強烈刺激,也被證實對力量與肌肉生長特別有效。
作者強調:讓身體產生改變的,不是你做了幾下,而是那一下真正有沒有足夠的強度。這些方法正是設計來讓你每一下都有意義。
這些技術被安排在六大核心動作的應用上:硬舉、深蹲、臥推、軍式推舉、划船與爆發力拉等。
這些動作涵蓋了整個身體主要的發力鏈。書中不是單純教你怎麼做這些動作,而是用這些動作當作平台,去搭載那些老派但精準的強化策略。
舉例來說,在硬舉的訓練中,作者建議你可以安排三階段系統:先做超大重量的離心控制,再做部分行程的拉舉,最後回到正常的硬舉。這樣做的重點不在做幾下,而是透過這種漸進式的負荷方式,把神經動員、關節角度、張力調節一層層建立起來。
這本書的另一個重要觀念是神經優化而非肌肉堆疊。
很多訓練者力量上不去,問題不是肌肉不夠,而是神經動員效率不佳。書中設計的這些方法,其實都是在逼迫神經系統學會更快、更穩地徵召更多運動單位,也就是提升神經驅動效率。
除了方法論之外,書中也給了完整的訓練規劃邏輯,讓你可以根據訓練目標安排週期。舉例來說:
如果你想針對某個動作專項突破,它會建議你用一段時間集中強化該動作的關鍵環節(像是硬舉的膝蓋上段),搭配部分行程訓練和等長收縮;
若是想在幾週內提高整體神經輸出,可規劃高頻低量的集群訓練,刺激神經但避免疲勞;
書中也教你怎麼安排「積累→強化→實現→達峰」的週期設計,這對想參加比賽或做週期練習的進階訓練者尤其實用。
這本書不是為新手寫的。它沒有教你怎麼熱身,也不特別講肌肉名稱。它假設你對動作已經有基本認識,接下來是要進入突破瓶頸、強化邏輯的階段。如果你練了一段時間,開始覺得課表都差不多、進步卡住了,那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個重新看待強度與設計的系統。
裡面的東西你不可能一次全部用上。像是一個工具箱,可以從中挑出幾個適合自己的方法,試著整合到你原本的訓練邏輯裡。
而這正是我認為它最有價值的地方:它不是教你模仿,而是給你理解與調整的能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