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裂肌治療與訓練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6 月 1 日

多裂肌位在腰椎最深層,跨越每節脊椎的小面關節,像線般把脊柱縫合在一起。
影像學比較顯示,慢性下背痛患者的多裂肌橫截面積明顯較小,脂肪浸潤比例卻顯著增加,穩定力量因此不夠,核心協調容易失衡。

臨床常見的症狀包括長期腰痠無力、久坐後站起來「卡住」數秒,以及做後仰動作時腰椎輕微滑動帶來的刺痛。
評估時,治療師習慣以 Multifidus Lift Test(主要用來評估腰椎區域深層穩定肌——多裂肌的功能活化能力。請客戶俯臥,在腰椎第4或第5節棘突旁,約2–3公分處,用指尖輕觸多裂肌的位置,給指令
輕收小腹,避免骨盆或臀部移動,想像肚臍向脊椎靠近,或輕輕把腰椎往上推)。

成功收縮時,指下能感覺到肌肉輕微膨脹,正常是左右對稱;若收縮無力、延遲或不對稱,可能顯示功能障礙。

以這個方法做觸診深層收縮,再用超音波量化厚度與彈性。研究指出,即使是學生操作者,只要受過短期訓練,也能在 0.2 mm 誤差內重複測量多裂肌厚度,提供可靠的客觀數據。

在治療部分,徒手治療仍是第一步:關節鬆動與肌筋膜釋放能迅速降低疼痛閾值,為後續訓練增加活動度。

若病程超過三個月,中醫小針刀或針灸可進一步刺激微血管增生與膠原重塑。

綜合 36 篇系統回顧後的結論顯示,針灸在短期疼痛緩解方面優於安慰對照,效果與其他物理治療方式相當。

然而,單靠手法不足以重建深層肌活化,必須搭配儀器促通與動作控制。

在非侵入式的儀器中,經皮神經肌肉電刺激是最容易取得以及最便宜的選項,復健科都有。

隨機交叉試驗證實,單次 15 分鐘、頻率 30–50 Hz 的經皮神經肌肉電刺激 就能顯著降低多裂肌僵硬度並減少疼痛,效果可維持 48 小時,持續 8 週,每週三次,肌肉厚度平均增加 9%。(但你的電量可能要開的夠強)

若想把有感肌肉轉化為大腦可視化學習,即時超音波回饋也很棒,
比較「核心穩定訓練 + 超音波回饋」與單純訓練,預期能在 12 週內進一步提升厚度與收縮同步性(但這要找專門治療師或醫師做 如果可以的話)。

震波則利用機械張力活化局部生長因子。
2023 年的系統性回顧統合 632 名患者資料,指出每週一次、0.1–0.25 mJ/mm² 的聚焦衝擊波在疼痛與功能量表上皆優於常規治療,且未見嚴重不良反應。

臨床可在手法鬆動後直接施作,提高血流與代謝,再銜接動作訓練。

最近發現磁場治療(SIS)效果也超棒!

對於復發多年、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人,植入式多裂肌神經刺激也有人做(台灣不知道) ,

五年追蹤顯示,接受腰神經後支雙極電極刺激的患者,其 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平均降幅達 22 點,止痛藥使用量大幅減少,且併發症率低於 1%。

2024 年的彙整分析亦確認,年長族群同樣獲益,顯示該技術在難治型機械性下背痛上已有成熟證據。

整合起來,一次完整療程通常設計為:先用鬆動與筋膜手法放鬆 10 分鐘,立即接 震波或 超音波 15 分鐘以促通深層收縮,接續 15 分鐘的 Bird-dog、死蟲與側棒式進階變化,最後以呼吸調節和靜態牽拉收尾。(以上都是理想)

病患回後,建議每日早晚各做 10 分鐘核心穩定動作,並於周末使用泡棉滾筒自我放鬆。若診間具備 震波,可在每週的第一堂課後施打一輪。病史超過兩年且影像顯示多裂肌嚴重萎縮,則可評估接受植入式神經刺激。(台灣不知道)

未來發展已朝向「智慧回饋」——研究團隊正把超音波影像加上擴增實境投影,讓患者在動作中即時看到多裂肌厚度變化,手機深度攝影結合 AI 姿勢辨識,正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監控腰椎負荷,並自動提醒姿勢失衡。這些新工具可望把診間治療擴延到 24 小時核心保護網,真正把「穩定」變成生活習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