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髖會說話嗎?】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5 月 10 日



或許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走路、抬腿、爬樓梯,甚至只是盤腿坐著準備站起來,髖關節某個位置突然「啪」地一聲,好像什麼東西被拉過去或是跳回來。但是久了好像不會痛,一直啪、啪,好像在跟你說:「救我這邊這邊。」「喂,我有點緊了」、「這個動作我做得不是很順」、「要不要重新調整一下方式?」

這聲音跟感覺總是讓人有點不安,「我是不是哪裡壞掉了?」這種狀況,其實很常見,特別是在活動量比較大的人身上,例如有運動習慣的人、年輕女性、舞者、或是跑者與健身族群。有些人一輩子都會聽到這個聲音,但沒有任何不舒服;而有些人,聲音背後代表的是動作習慣或身體狀態需要調整的提醒。

這個狀況在醫學上叫做「髖部彈響症候群」(Snapping Hip Syndrome)。

我們可以把身體的肌腱和筋膜想像成一條條有彈性的繩子,它們環繞著關節、協助我們移動,平常它們應該是滑順地跟著骨頭活動,有時候這些「繩子」可能會因為太緊、角度不對,或是關節周圍空間變小,導致它們在骨頭上「跳了一下」,這時就會出現那個「啪」的聲音。

彈響有三種常見來源:第一種,是最常見的「外側型彈響」。發生在髖關節外側,通常是髂脛束或臀大肌的肌腱在走動時,滑過我們大腿骨旁邊的大轉子。如果在走路或跑步時聽到外側髖關節的喀啦聲,那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這種狀況有時會伴隨滑囊發炎,造成外側疼痛。

第二種,叫做「內側型彈響」,發生的位置比較深、靠近鼠蹊部。這通常是髂腰肌這條肌腱在你抬腿、收腿的時候,在骨盆內部某個骨頭邊緣上滑動所造成。這種彈響比較常出現在舞者或柔軟度很好的人身上,因為他們常常進行大角度的髖關節動作。

第三種,是比較少見但比較需要注意的「關節內型彈響」。這種不是肌腱彈動,而是髖關節裡面真的有什麼東西卡住了。像是關節裡的小碎骨、髖臼唇撕裂、軟骨磨損等,都有可能造成這種彈響,通常伴隨明顯疼痛,有時候還會有關節卡住或無法自由移動的感覺。

雖然說會比較常發生在運動量大的人,或者是肌肉控制比較不好的人身上,也不代表其他人就不會發生。我也遇過一些上班族,一整天坐在辦公桌前,下班後突然決定要來個重訓、瑜伽或戶外健行,結果隔天髖關節開始發出聲音,還伴隨卡住感。

根據文獻統計,大約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位出現這樣的彈響,並不會因此產生明顯的不適。

那麼要怎麼辨識聲音的原因:
1.聽到彈響聲在髖關節「外側」,而且在跑步、爬樓梯時特別明顯,那很可能是外側型。
2.如果聲音是在「鼠蹊部」深處,特別是在抬腿收回或跨腿動作中出現,就可能是內側型。
3.若聲音還伴隨深層疼痛、活動受限、或有一種「關節卡住」的感覺,那就要考慮是不是關節內有問題,這就需要進一步的專業檢查(像是超音波、MRI)來協助確認。

大多數的彈響髖不需要手術,真正有需要處理的,是「有症狀的彈響」,像是有疼痛發生,越來越大聲不敢做動作或持續的滑囊發炎。

可以改善的方式是,減少重複誘發彈響的動作。針對髖部周圍肌肉進行伸展與放鬆。例如闊筋膜伸展 大腿前側肌群放鬆,並加強核心與臀部肌群的控制力。很多彈響,其實是因為髖部穩定度不夠,導致肌腱在活動時走位。臀中肌、臀大肌、腹內外斜肌等肌群的訓練,能讓骨盆控制更穩定,也就不容易出現彈響了。必要時搭配徒手治療或物理治療。

給身體一點時間和覺察的空間。彈響會在一段時間後隨著動作調整、柔軟度提升、自我訓練而逐漸改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