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4 月 12 日
臀肌腱病變是一種常見的髖部疼痛問題,通常會造成髖關節外側的不適。過去這種狀況常被稱為轉子滑囊炎或大轉子疼痛綜合症,但近年的研究發現,真正的疼痛來源主要來自臀中肌和臀小肌的肌腱退化,而不只是滑囊發炎。這篇文章將解析臀肌腱病變的疼痛區域、臨床表現,以及可以如何處理與改善。
⸻
臀部的主要肌肉包含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它們從骨盆連接到大腿骨的大轉子。其中,臀中肌位於髖關節外側,形狀像扇子,負責抬腿與穩定骨盆,而臀小肌則位於臀中肌的深層,功能相似但力量較小。當我們行走或跑步時,臀中肌的負荷可以達到體重的 2.6~3.5 倍,因此它的肌腱特別容易因長期使用或過度負荷而受損。
臀肌腱病變最常見於 40 到 60 歲的成年人,特別是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的四倍。此外,長跑運動員、從事跳躍性運動的人,如籃球、排球或網球選手,也較容易出現這種問題。50 歲以上的女性更是高風險族群,研究顯示約四分之一的人可能受到影響。
⸻
這種病變的疼痛區域可以分為三大類。首先,有些人會有下背部的疼痛,這通常與髖部肌肉無力,導致骨盆穩定性下降有關。當骨盆無法穩定,腰部的肌肉就會過度補償,進而產生緊繃與不適。這種疼痛在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特別明顯,並且可能與腰椎退化有關。
另一個常見的疼痛部位是髖關節外側,這也是臀肌腱病變最主要的特徵。通常會在大轉子部位感到壓痛,側躺時疼痛會加劇,特別是壓在患側時最明顯。此外,爬樓梯、走上坡或長時間坐著後起身時,疼痛也可能惡化。在臨床檢查時,治療師會按壓大轉子區域,如果出現明顯疼痛,通常可以確認這種病變的存在。
最後,部分人的疼痛會沿著大腿外側延伸,有時甚至會影響到膝蓋或小腿,甚至有些人會感覺到腹股溝不適。這種擴散性的疼痛可能與肌腱的筋膜連續性和周圍肌肉的補償作用有關,與梨狀肌症候群的疼痛模式有些類似,但病因不同。
⸻
診斷臀肌腱病變時,主要依賴病史與臨床檢查。最明顯的特徵是大轉子周圍的壓痛,單腳站立 30 秒內可能會感覺到疼痛。影像學檢查方面,X 光通常顯示正常,但慢性問題可能會有骨刺,超音波則可以幫助確認肌腱是否有撕裂的情況。在鑑別診斷時,治療師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問題,例如梨狀肌症候群、深臀部症候群、髂脛束症候群或腰椎問題。
⸻
處理臀肌腱病變時,應該以保守方式為主,並且根據疼痛的嚴重程度來調整策略。在急性期,應減少加重症狀的活動,例如長時間站立、行走或跑步,可以透過冰敷來降低發炎反應,必要時可短期使用消炎藥來減輕疼痛。睡覺時避免壓在患側,可以在雙腿間夾一個枕頭來減少壓力。需要注意的是,完全休息對於肌腱病變的恢復並不理想,適量的活動反而能幫助修復。
在復健過程中,應該加強核心穩定訓練,特別是腰部與骨盆的控制能力,這樣可以減少對臀肌的額外壓力。此外,也需要針對臀中肌與臀小肌進行漸進式的負重訓練,以改善其支撐能力,避免未來再次受傷。在復健過程中應避免過度伸展臀部肌肉,特別是在急性疼痛期。
對於經常跑步的人,調整跑步姿勢也可以有效減少臀肌的負擔。例如,避免讓步伐過窄或讓雙腿交叉過中線,適當增加步頻,減少髖關節的衝擊力。另外,著地時應保持柔軟,減少衝擊力對臀部肌腱的影響,並確保膝蓋不會過度內轉。
⸻
根據臨床數據,大約 50% 的人在三個月內可以透過保守處理達到無痛狀態,而 70% 的人在一年內可獲得明顯改善。不過,仍然有約 30% 的人可能會長期受到疼痛影響,特別是雙側都有症狀、患側為慣用腿,或者肌腱內有鈣化的人,這些都是預後較差的族群。
臀肌腱病變雖然是一種容易被忽略的髖部問題,但只要能準確辨識疼痛模式,搭配適當的訓練與活動調整,大多數人都能有效改善症狀。對於高風險族群,例如中老年女性或長跑運動員,平時應加強臀部肌肉的鍛鍊,並注意跑步姿勢與日常習慣,避免肌腱長期處於高壓狀態。透過完整的評估與處理,不僅能減輕疼痛,也能提升日常活動的舒適度,降低未來再次發生的風險。

線上預約系統
目前服務台北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