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4 月 12 日
感謝台灣台灣愛思唯爾的邀請,讓我可以為這本書作一點點導讀。
我們對肌肉與筋膜的認識很多是從解剖列車這本書開始的,從第一版(2001年)~第四版(2020年):引入筋膜經線的概念也更新了更多的研究和案例後續,進一步完善了筋膜經線的描述和應用最新版包含最新的研究和技術進展。
更是長期在博客來排行榜上是購買的前幾名。
—
解剖列車也延展到各個領域,像是課程 治療技術 研究與動作訓練等等..
如果你是一位治療師,應該會發現如果不注重筋膜的放鬆與運動,很快客戶張力異常的部分很容易就會變回原來的樣子,而如果是瑜伽 或者是身體教學者,對於動作上不能夠停留在結束部位夠久的時間的話,也很容易讓訓練效果打折,
這些可能都是筋膜與肌肉的影響,筋膜雖然看不到,但可以感受的到。
因此如果在某些部位感受不好,可以換個部位做看看,或者是起來動看看,此時有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的感受變好,且可以跟自己連結,因為筋膜上的受器很多,通常可以經由快速動作讓肌肉筋膜用力,而慢慢用力可以讓肌肉筋膜放鬆。
—
本書是由瑞士art of motion Academy的創辦人Karin Gurtner所開發的課程,是Slings肌筋膜訓練系統的基礎課程,這個課程已獲得Anatomy Trains®創辦人Thomas W. Myers的正式認可。
本書起手式會與解剖列車有點不同,是由淺前線與淺背線與功能線與手臂線開始,原因可能有幾個,身體大部分的動作,都是由深層穩定,淺層動作居多,但經由淺層也可以帶動深層的動作(例如像是呼吸)。
而解剖列車著名的結構性連結可以分為連續與不連續的筋膜鏈,稱之為軌道用來傳遞力量。
—
肌肉是連結在骨頭上, 所以骨頭就是車站,因此軌道要正常才能把力量傳到車站,很多肌肉筋膜鏈的地方就稱之為車庫,開的快的就是多關節或是比較長 動作導向的肌肉,那麼平快車就是深層肌肉,理由很簡單是因為深層肌肉動比較漫。
這些肌肉的守則簡單來說要考慮方向與深度 多條肌肉接處也是有影響力的地方,深層與淺層的平衡也是很重要的,在此列出幾個: 足底筋膜 腹股溝 腹部 下背部 胸部 骨盆內側 頭部 。
—
我們在臨床上處理身體問題,不論是動作受限、姿勢異常,還是慢性疼痛,常常會遇到「看起來沒問題,但就是不對勁」的情況。這時候,從筋膜的觀點來看全身的動作鏈條,反而會發現很多「藏在表面之下」的線索。
本書強調「動態體驗」,透過身體的動作去「感受筋膜」把解剖列車變成你觀察身體的地圖
學會用淺背線、淺前線、側線、螺旋線等經線,把身體複雜的動作與姿勢看得更清楚、邏輯更清楚。
—
動起來,感受每一條經線的真實存在透過設計好的動作練習,把每一條筋膜經線「打開來感受」,從身體裡建立記憶,知道這些經線如何影響我們的平衡、穩定、動作表現與姿勢模式。
從整體的系統看到每一塊肌肉在整體經線系統中扮演什麼角色,進而知道如何調整、支持、釋放與強化。
透過筋膜了解步態與自然動作的力量傳導,走路不是只有腿動而已,而是一個全身動態協作的結果。從筋膜的角度重新理解步態,進而找到更多調整、優化走路方式的策略。
—
很多很強的老師好像都可以看看就看出一些問題,這可能是體感與經驗,但如果你想要快速上手,就要多練習活動。本書不是替代其他評估方法而是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 不論你來自物理治療、運動訓練或按摩背景,都能用這個方法,補足你對身體狀態的理解。

線上預約系統
目前服務台北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