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3 月 8 日
一、為什麼要拿尺寸來量?
1. 筋膜位置與深度是「有科學數據」的
表淺筋膜厚度約0.5-3公分,主要在皮下。
深筋膜緊貼肌肉表面,深度可達4公分或更深。
內臟筋膜位於器官表層,深度因部位不同而異。
2. 筋膜治療的「目標層次」不同,深度、手法按壓深度就完全不同
如果目標是表淺筋膜,按壓深度大約0.5-2公分。
如果目標是深筋膜,按壓深度可能要3-4公分。
如果是內臟筋膜,深度更大,且要考慮腹腔結構。
那你就知道為什麼會有震波的出現,因為這樣就可以搭配徒手更精準地做到深層的位置。
3. 不同患者體型,筋膜厚度也不一樣
肥胖患者的表淺筋膜厚度可能大於3公分。
年輕運動員的深筋膜更緊密貼合肌肉,深度定位要求更高。
年長者的筋膜含水量下降,組織變薄,手法需要更細膩。
所以:拿尺來量,可以確保
確認皮下脂肪厚度,決定按壓時的深度目標。
確認筋膜層厚度,確定要操作哪一層。
二、為什麼要拿磅秤來練習?
1. 筋膜治療的「有效壓力範圍」是有科學數據的
以深層筋膜操作為例做筋膜手法,標準壓力約5-7kg/cm²。
深筋膜致密化時,需要足夠壓力(至少5kg)才能穿透到深層。
表淺筋膜治療,壓力則小很多,通常小於1kg。
2. 臨床操作時,施力精準度很難單靠感覺
同樣的5kg壓力,不同治療師的手感差異非常大。
很多剛入門的人,習慣「用力過猛」或「過於輕柔」,結果達不到治療效果。
3. 不同部位的安全壓力範圍不同
四肢肌肉厚實部位可以用較高壓力(5-7kg)。
胸腹部或頸部則需要控制在3kg以下。
骨突區域壓力不能超過1-2kg。
所以:拿磅秤來練習,可以確保
你的手感與實際壓力數據對得上,建立肌肉記憶。
訓練不同目標層次所需的壓力感,避免層次錯誤。
針對不同部位,建立標準化的安全力道。
臨床思維補充
筋膜治療,不是靠感覺摸索,而是基於解剖數據和力學控制來決定怎麼做。
每個患者的筋膜厚度不同,先量尺寸再施力,才能真正個人化治療。
每個治療師的手感不同,先在磅秤練出標準力道,才能讓同一治療手法有一致效果。

線上預約系統
目前服務台北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