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2 月 14 日
感謝 圓神出版事業下究竟出版 的邀約,讓我可以分享這本書
「腸胃好,人不老。」「肚子餓得咕嚕咕嚕叫,全身無力不能跳。」
台灣以前電視台古老的廣告詞,可以看到很多腸胃對於身體的影響。
在當代社會裡,壓力、焦慮與人際互動的挑戰往往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常態,而這背後其實與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密切相關。
透過「多重迷走神經理論」這個新穎且深具科學基礎的觀點,幫助讀者理解身體如何回應壓力,並給出一系列實用方法,協助我們調節情緒、改善身心狀態,最終達到更健康的人際互動與心理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吉里恒昭是一位擁有多年臨床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醫學博士。
他認為人類的煩惱通常來自三部分:人際 健康 金錢,他也認為人類聽到別人傾訴煩惱的時候,會有思考原因與提供解決方法這兩種模式,但作者要我們不要陷入兩分法,請大家思考到底有正確的解決之道或者這樣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嗎?
煩惱可能來自於身心,作者從事心理工作也覺得煩惱來自於生理部分。
因此長期運用多重迷走神經理論來解析個案的身心連結,並協助他們調節自律神經,以有效減輕焦慮與壓力。他同時也是一位「療癒系職場專家」,常為各行各業的職場人士提供心理建議,幫助人們在繁忙的工作與生活中,維持良好而穩定的身心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是由美國神經科學家與心理學家史蒂芬‧波吉斯在1994年提出。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英文是「Polyvagal Theory」,「Poly」即「複數、多重」之意,「vagal」則被譯為「迷走神經」,因此中文可譯為「多重迷走神經理論」。
迷走神經在副交感神經中的占比約為百分之八十,因此對初學者來說,迷走神經幾乎等同於副交感神經。
他在心理生理學領域的研究,聚焦於自主神經系統如何影響情緒調節、社交行為與壓力應對,特別強調「迷走神經」的功能。
波吉斯的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創傷治療、焦慮障礙、慢性疼痛及自閉症等領域,為理解人類在高壓環境下的生理與心理反應,提供了全新的神經生理學視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神經系統可以粗略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共同協助身體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
1. 交感神經:當感受到威脅或高度壓力時,交感神經啟動,讓身體進入「戰或逃」模式。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使人處於警覺狀態。
2. 副交感神經:在環境相對安全、壓力減緩時,副交感神經佔主導地位,使身體進入「休息與消化」模式,心跳與血壓下降,以恢復能量。
而多重迷走神經理論進一步提出:副交感神經並非單一系統,而是包含腹側迷走神經與背側迷走神經兩個主要分支。
腹側迷走神經:
負責放鬆與社交互動,使人感到安全、愉悅,並促進正向的人際關係。它也調控面部表情、眼神接觸與語調等社交線索,協助我們與他人建立連結。
背側迷走神經:
當個體面臨極端壓力或無法逃脫的情境時,身體可能進入僵住或解離狀態,表現為極度疲勞、無力感、情緒麻木,甚至心跳變慢、血壓下降。如果長期處於背側迷走神經狀態,可能對身體與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響,出現退縮、絕望或與周遭脫節等症狀。
交感神經、腹側迷走神經與背側迷走神經三者,構成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主要迴路,形塑了我們面對環境壓力、社交互動與內在情緒的多重反應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學研究與證據是什麼?
神經解剖與神經生理學
研究顯示,迷走神經系統並非單一直線,而是由多條神經迴路構成。不同的迷走神經分支對應到不同的生理狀態,例如心跳與呼吸頻率的調控等,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在解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慢性疼痛、自閉症等症狀時,顯示出相當的解釋力與應用潛力。
透過神經影像技術可以看到迷走神經與大腦多個區域的互動,而進化生物學的分析也支持該理論對於神經系統演化的觀點。
儘管已有許多研究和臨床應用支持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有效性,但整體理論仍在發展階段,需要更多跨學科與大規模研究來進一步驗證並完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書特別提到,若長期處於背側迷走神經狀態,可能出現下列特徵:
• 感覺極度疲憊或持續倦怠,休息後也無法恢復。
• 出現麻木或解離感,與現實環境失去連結。
• 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緒飄忽。
• 感到動力不足或絕望,對未來失去希望。
• 身體可能出現心跳減慢、血壓下降、肢體沉重等明顯改變。
• 在社交場合中退縮,顯得漠不關心或缺乏情感反應。
若出現上述情況,建議可嘗試以下調整策略,或尋求專業心理協助或是練呼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調節自主神經系統
1. 呼吸訓練:對於常在工作上利用呼吸來帶客戶訓練,對於身心絕對有很大的幫助。
透過特定的呼吸練習,例如延長吐氣,能夠有效刺激腹部肌肉及橫膈膜,促進腸胃與內臟活動,降低自主神經系統的興奮度。長期練習能讓身心更穩定。
2. 溫和的身體活動
瑜珈、太極、舞蹈或慢跑等有節奏的運動,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也可結合呼吸與體感練習,有效活化腹側迷走神經,提升安全感與社交參與能力。
3. 聲音與節奏
唱歌、哼歌、聆聽舒緩音樂,甚至透過發出聲音來調節呼吸節奏,都能刺激迷走神經,增加情緒的正面連結與放鬆。
4. 社交與情感連結
與家人或朋友建立真誠、穩定的人際互動,透過擁抱、微笑、分享情感等,能強化腹側迷走神經功能,提高安全感與幸福感。
5. 與大自然接觸
散步、園藝或欣賞自然風光,能幫助降低交感神經的過度亢奮,使身心回到更放鬆的狀態。
6. 正念與冥想
透過專注當下的方式,增強自我覺察,有助於及時辨識並調整身體的壓力信號,促進自主神經系統的穩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結合了科學研究與實際操作方法,帶領讀者深入了解自主神經系統以及迷走神經對情緒、壓力和社交行為的影響。對於想要了解多重迷走神經理論上是很好的入門書。
如果你渴望更深入理解自己面對壓力時的生理機制,並尋求可行的調適策略與科學依據,這本書將是你不可錯過的選擇。它將帶領你透過「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視角,探索安全感、情緒調節與人際連結的奧秘,為你開啟更健康、自在的生活之路。

線上預約系統
目前服務台北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