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後肌與脛前肌:運動中常見問題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2 月 7 日

脛後肌問題
脛後肌是維持足弓穩定及提供踝關節支撐的關鍵肌肉,
但容易受到過度使用或生物力學異常影響,常見問題包括:
脛後肌腱炎
症狀:
腳踝內側及足弓疼痛、腫脹。
行走、跑步或跳躍時疼痛加重。
單腳站立無法完成足尖站立。
成因:
過度使用或因過度內翻與後足外翻等異常力學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脛後肌腱功能障礙
症狀:
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踝關節不穩定,嚴重時需手術矯正。
脛骨內側壓力綜合症
症狀:
脛骨內側邊緣疼痛,與脛後肌過度使用有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脛前肌問題
脛前肌負責控制足部抬高及內翻,對步態與跑步中的足部位置至關重要,常見問題包括:
脛前肌腱炎
症狀:
腳踝前側疼痛、壓痛與腫脹。
足部抬高或內翻時疼痛加劇,可能伴隨腱部摩擦音。
常見於:
經常跑步,特別是上下坡的跑者。
脛前室綜合症
症狀:
肌肉腫脹導致脹滿感、冰冷感、刺痛或麻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行與跑步中的動力學分析
脛後肌的動力學功能
步行時的功能特徵:
支撐期初期:肌肉等長收縮,肌腱被動延長吸收能量並保護肌纖維,同時控制過度內翻,提供中足穩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期支撐期:維持足弓形態,分散體重並減輕足部壓力。
後期支撐期:肌肉和肌腱單位縮短,產生推進力,協助足跟離地。
跑步時的功能特徵:
支撐期:控制過度內翻,穩定足弓,為推進提供穩固基礎。
蹬離地面:協同其他小腿肌肉完成足底屈曲,推動身體前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脛前肌的動力學功能
步行時的功能特徵:
接觸期:肌肉等長收縮,肌腱被動延長吸收能量,保護肌纖維。
中期支撐期:肌肉束延長,肌腱單位縮短以吸收少量能量。
擺動期初期:肌肉主動縮短以抬高腳掌,確保足趾離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跑步時的功能特徵:
擺動期:向心收縮或等長收縮以確保足部離地。
準備著地:擺動末期肌肉重新活化,為穩定著地提供支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兩肌肉的協同作用
脛後肌與脛前肌在步態與跑步過程中協同合作:
脛後肌:提供穩定性與支撐,控制過度內翻,維持足弓穩定。
脛前肌:負責控制足部位置,確保足背屈的準確性。
對跑步效率的影響
健康的脛後肌與脛前肌能提升步態與跑步效率,減少不必要的代償性動作。
功能受損可能導致跑步姿勢異常及下肢受傷風險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針對這兩塊肌肉的加強訓練與伸展放鬆,能顯著提高運動表現並降低傷害風險。:
強化練習:提升肌肉力量,改善動態穩定性。
伸展與放鬆:緩解過度緊張的肌肉,增強柔韌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力學分析:識別並修正不良步態或跑步模式。
這些策略有助於優化步行與跑步姿勢,實現高效且健康的運動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脛後肌放鬆
自我按摩
坐在椅子上,將受影響腿的腳踝放在另一側膝蓋上
用拇指沿脛骨內側邊緣按壓,從上2/3處開始
向脛骨後方推按
按摩時屈伸腳踝,以感受肌肉收縮
持續約2分鐘,避開有脈搏感的區域
滾筒放鬆
跪坐在地上
將泡棉軸放在小腿外側下方
用體重壓在泡沫軸上,盡可能放鬆腿部
上下滾動小腿
同時做腳踝環繞運動
持續約2分鐘
脛前肌放鬆
自我按摩
使用按摩球
將其置於膝蓋下方的脛前肌上
緩慢滾動肌肉腹部,尋找緊繃點
在緊繃點停留,同時做腳踝屈伸運動
持續1-2分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伸展
站立,將一隻腳向後放,腳尖著地
將腳背頂住地面
感受小腿前側伸展
保持30秒
重複3-4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