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髂關節疼痛與訓練方案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9 月 7 日

薦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SIJ)疼痛的原因有很多種,涉及生物力學、功能障礙、姿勢不良及炎症性疾病。

這些因素可能導致關節功能不穩定和疼痛感增加。

———————————-

薦髂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

  1. 生物力學原因: 薦髂關節功能不良常與關節的生物力學變化有關,可能導致下背痛、臀部疼痛以及延伸至大腿的疼痛。長期姿勢問題如頭部、肩部和骨盆的偏差可引起關節負荷不均,進而導致疼痛。
  2. 功能障礙與不穩定: SIJ 功能障礙是下背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因為薦髂關節承受著上半身的重量,當周圍肌肉,如臀部肌肉變得緊繃或無力,可能導致功能失調,進而影響關節的穩定性。
  3. 姿勢問題: 姿勢不良會影響薦髂關節的對齊,尤其是慢性下肢水腫與姿勢不對稱的情況會增加薦髂關節的負擔。此外,髖內收肌的緊繃與壓痛也可能影響骨盆的生物力學,進而引起關節疼痛。
  4. 炎症性疾病: 強直性脊椎炎及薦髂關節炎症(如薦髂關節炎)會影響薦髂關節,導致關節僵硬、疼痛。這些情況通常與自體免疫性疾病有關。
  5. 外傷性因素: 例如骨折或體育運動中的損傷會影響薦髂關節,導致繼發性骨關節炎。
  6. 其他因素: 年齡和性別會影響薦髂關節的結構和功能,女性在懷孕和分娩期間,由於骨盆和韌帶的變化,更容易出現薦髂關節疼痛。
    ———————————-

肌肉問題

  1. 髖內收肌緊繃: 髖內收肌過度緊繃會導致骨盆區域的生物力學變化,增加薦髂關節的負擔,從而引起疼痛。這通常需要針對性地進行伸展和放鬆。
  2. 臀部肌肉弱化: 臀部肌肉,如臀大肌、臀中肌和梨狀肌,對於維持骨盆穩定性至關重要。如果這些肌肉無力或不平衡,會導致薦髂關節的功能不穩定,增加疼痛的風險。
  3. 核心肌肉薄弱: 薦髂關節疼痛與核心肌群的薄弱有密切關係。核心肌肉,包括腹肌和腰背肌,對於支撐薦髂關節有關鍵作用,薄弱的核心會導致關節承受過大的壓力。
    ———————————-

調整方法

 

1. 暖身運動

  • 腳內轉和抵抗運動:平躺,膝蓋彎曲,腳內旋,雙手抵抗膝蓋推動。保持5秒,重複5次。
  • 腳外轉和抵抗運動:同樣姿勢,腳向外旋轉,雙手抵抗膝蓋向外推。保持5秒,重複5次。

2. 臀部強化訓練

  • 臀肌滑動運動:側躺,背靠牆,下側腿彎曲,上側腿抬高,保持5秒,慢慢放下。重複10-15次。可進階為抬腿時腳外轉。
  • 骨盆橋運動:平躺,膝蓋彎曲,抬高骨盆,保持5秒,重複10-15次。進階可單腿抬高。

3. 伸展運動

  • 4 字型伸展:坐在椅子上,一腳踝跨在另一膝上,身體前傾拉伸臀部。保持20-30秒,重複3-5次。

這些運動可以有效緩解薦髂關節疼痛,並增強核心與臀部肌肉穩定性。

  1. 姿勢矯正: 透過姿勢訓練來改善頭部、肩部和骨盆的對齊,減少薦髂關節的壓力。這可以透過日常的姿勢訓練和專業的物理治療來達成。
  2. 關節鬆動術: 使用物理治療技術(如 Maitland 和 Mulligan 的調整技術)來改善薦髂關節的活動度,減少關節僵硬和疼痛。也可以做以下訓練:
  3. 核心與臀部肌肉加強訓練: 進行加強核心和臀部的運動,特別是針對臀大肌和核心的鍛煉,以提升穩定性並減少薦髂關節的負擔。
  4. 針對性的伸展運動: 髖內收肌和梨狀肌的伸展可以幫助緩解薦髂關節疼痛。進行骨盆傾斜運動和 4 字型伸展對於放鬆這些緊繃的肌肉群尤為有效。
  5. 物理療法與電療: 低強度雷射療法或體外衝擊波療法(ESWT)能夠減輕疼痛和炎症,促進組織修復,並與姿勢矯正和關節鬆動技術結合使用,以獲得更快的疼痛緩解效果。
    訓練與物理治療方法這些訓練幫助增強支撐薦髂關節的肌肉,改善關節的穩定性和功能:

    • 股四頭肌等長練習:靜態收縮股四頭肌以提高肌肉力量。
    • 開放式動力鏈練習:針對單關節活動的訓練,有助於增強局部肌群。
    • 封閉式動力鏈練習:多關節協調運動,強化肌肉間的協同作用,提升整體穩定性。

    6. 體外衝擊波療法(ESWT)輔助

    1. 減輕疼痛與炎症: ESWT 可幫助減輕薦髂關節區域的疼痛和炎症,從而幫助患者更有效地進行姿勢矯正與鍛煉。
    2. 促進組織修復: ESWT 通過細胞生物力學轉導和血管生成來促進組織修復,這對於因關節功能障礙導致的損傷癒合非常有效。

      總結

      薦髂關節疼痛的原因包括生物力學性、功能性和炎症性因素。透過正確的診斷和多管齊下的治療計畫,包括姿勢矯正、肌肉強化訓練和物理療法,能有效改善薦髂關節疼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