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麥肯錫邏輯思考五堂課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9 月 6 日

《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的五堂課》由大嶋祥譽撰寫,旨在提供系統化的邏輯思考工具,幫助讀者更好地解決問題和進行決策。這本書借鑑了麥肯錫常用的假設驅動思考模式,強調通過觀察、調查、驗證和修正來找到解決方案。書中還融合了金字塔結構、MECE原則及批判性思考工具,特別適用於商業決策和問題分析。

邏輯思考的流程與關鍵步驟

1. 確認前提
• 解釋:每個邏輯推論都必須基於正確的前提。如果前提不正確,後續推理會出現偏差。
• 應用:確認前提是否真實,為後續的推理打下基礎。
2. 深入調查與觀察
• 解釋:通過調查與觀察來驗證前提,並依據具體的事實和數據進行推理。
• 應用:這一步需要靈活應對調查過程中的變化,確保推理的準確性。
3. 建立假設
• 解釋:根據觀察與數據提出假設,作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假設應基於邏輯推理,而非依賴過去經驗或直覺。
• 應用:提出假設後進行驗證和調整,確保其符合實際情況。
4. 驗證假設
• 解釋:使用數據和事實驗證假設的正確性。這一步是邏輯推理中最為關鍵的一環。
• 應用:若驗證失敗,需要修正假設並重新進行推理。
5. 提出結論與行動計劃
• 解釋:根據驗證結果提出具體結論,並制定可行的行動計劃。計劃必須具體且可操作。
• 應用:最終產出有效解決方案,並具體執行。


以慢性下背痛為例,患者經醫師檢查後無發現結構性問題,我們可以依照邏輯推理的步驟進行分析與處置。
1. 確認前提
解釋: 每個邏輯推論都需要正確的前提。如果醫師確認沒有結構性問題,這代表患者的疼痛可能來自其他非結構性的因素,如姿勢、肌肉不平衡或心理壓力。 應用: 我們首先需要確認這一前提的真實性,了解醫師檢查是否涵蓋所有可能的結構性問題,並詢問患者的生活方式、活動習慣及心理壓力,來排除其他潛在問題。
2. 深入調查與觀察
解釋: 通過更深入的調查與觀察來驗證上述前提。例如,觀察患者的日常姿勢、動作模式,並進行肌肉功能與柔韌性測試。 應用: 使用功能性測試(如背部肌力、核心穩定性測試)和疼痛誘發測試來觀察是否有特定姿勢或動作引發疼痛,確認問題是否可能來自肌肉不平衡、核心無力或不良姿勢。
3. 建立假設
解釋: 基於觀察結果,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假設。例如,假設患者的慢性下背痛可能源於久坐、核心肌群無力或髖部肌肉緊繃,這導致腰椎過度負擔。 應用: 根據這些假設,我們可以制定初步處理方案,如進行姿勢矯正、核心肌群強化訓練以及伸展緊繃的肌肉(如髂腰肌、臀大肌等)。
4. 驗證假設
解釋: 通過測試假設的可行性。例如,在治療過程中,進行一系列的介入措施,如姿勢調整、運動治療,並觀察疼痛是否隨之減輕。 應用: 如果患者在進行核心強化訓練與姿勢改善後疼痛明顯緩解,則可證明假設正確。若效果不顯著,則需重新評估是否有其他問題(如肌筋膜疼痛或神經病變)。
5. 提出結論與行動計劃
解釋: 根據驗證結果,提出具體的結論並制定長期的行動計劃。例如,結論可能是患者的慢性下背痛來自於核心無力與不良姿勢,需要進行長期的運動干預。 應用: 行動計劃可以包括:
每天進行核心穩定性訓練(如平板支撐、橋式運動)。
加強腰背肌肉力量與柔韌性訓練。
改善日常姿勢,避免長時間坐姿。
進行定期的物理治療或按摩來放鬆緊繃肌群。
這樣的處置不僅具體且可操作,並且隨時可以根據效果進行調整,以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批判性思考與情感洞察

批判性思考在邏輯推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當涉及情感洞察時。書中特別強調兩個要素:

1. 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便在解決問題時提出更合適的方案。
2. 換位思考(Perspective-taking):從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預測他們的反應和需求,從而得出更精確的邏輯推理。

缺乏情感洞察的邏輯思考往往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因為人類是情感驅動的生物,單靠邏輯不足以解決深層次的問題。

批判性思考的三個步驟

1. 確認前提
• 首先必須確認思考的起點是否正確,這是批判性思考的核心。沒有正確的前提,後續推理會出現偏差。
2. 深入調查並傳達結果
• 依靠調查和數據進行分析,找到假設和結果之間的邏輯關聯,這一步驟能保證推理過程不受片面信息影響。
3. 形成深入意見
• 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並且能清晰、簡單地表達出來,這是有效說服和溝通的基礎。

邏輯思考與歸零思考

歸零思考 是書中提出的另一種重要方法。它強調不要過度依賴過去的經驗,應該從零開始審視問題,這樣可以打破舊有的思維框架,幫助發現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金字塔結構與MECE原則

1. 金字塔結構
• 解釋:金字塔結構是邏輯思考的組織工具,它從結論開始,逐步向下展開支撐這一結論的論據和證據,最終得出具體的行動計劃。這樣的結構幫助表達時條理清晰,且讓讀者容易理解。
2. MECE原則
• 解釋:MECE代表「互斥且完全涵蓋」(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這一原則確保在分析問題時不同部分不會重疊且涵蓋完整,從而避免遺漏。

相關性與因果性

書中特別強調應該區分相關性與因果性:

• 相關性:兩個事件可能同時發生,但這並不代表一個事件導致另一個事件。
• 因果性:需要具體證據證明一個事件是另一事件的直接原因。

區分這兩者能避免邏輯推理中的常見錯誤。

WAY SO 思維框架

1. “So what?”
• 解釋:當提出事實或觀點時,應問「So what?」以確定該觀點的實際價值或意義。這能幫助判斷某一論點是否重要。
2. “Why so?”
• 解釋:問「Why so?」來探討某一結論的根本原因,進一步挖掘其邏輯基礎,確保推理的合理性。

AI輔助思考與邏輯工具

1. AI輔助思考
• 解釋:AI可以快速處理大量數據並發現模式,這對於數據分析和問題解決具有極大價值。但情感洞察和換位思考仍然需要人類來進行。
2. 歸納法與演繹法
• 歸納法:從具體事實推導出普遍結論。
• 演繹法:從普遍的原則推導出具體結論。

蘇格拉底提問法

蘇格拉底提問法 是一種批判性思考工具,通過連續發問來深入探討問題的根本。這種方法幫助避免片面的理解,並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批判性思考的七個練習

1. 具體表達觀點,避免模糊
• 清晰、具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避免使用模糊或不確定的語言。
2. 不要隨著大家做
• 不要盲從他人的思維,要保持獨立思考,根據事實來判斷是否合理。
3. 質疑簡單結論,問「為什麼」
• 面對簡單的結論,應深入探討其背後原因,問「為什麼」才能得出更深層次的見解。
4. 思考衝動行為背後的原因
• 理解衝動行為背後的驅動力,從而避免因情緒作出錯誤決策。
5. 區分事實與意見
• 嚴格區分事實與個人意見,避免將主觀看法當作事實進行推理。
6. 使用蘇格拉底提問法,深入挖掘問題
• 使用提問來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質,避免表面化的理解。
7. 避免模糊用詞,保持精準
• 避免模糊不清的語言表達,保持精確的表述,提升邏輯推理的嚴謹性。

這些練習幫助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通過不斷自我反思、提問、驗證來提升思考的深度和精確性,避免表面化和盲從思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