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8 月 28 日
肩關節結構與肌肉
一、肩關節的演化
- 人類的手臂結構源自於魚類的魚鰭,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而來。
- 約四億年前,硬骨魚的骨骼逐漸由軟骨轉變為硬骨,魚鰭也開始出現類似手指骨、掌骨、甚至肩胛骨的雛形。
- 三億年前出現的提塔利克魚,是第一個從海洋登上陸地的兩棲類動物,其肩胛骨和骨盆變得更大,魚鰭也演變為四肢和足部。
- 隨著演化,哺乳類動物的肩胛骨和骨盆逐漸與頭骨分離,形成獨立的功能區塊。
- 以狗、貓等寵物為例,其肩胛骨垂直於地面,肱骨也較為筆直,以便於四肢推進行走。
- 靈長類動物的胸廓則發展成橫向,肩胛骨也不再垂直於地面,而是略微水平,以便於手臂活動。
二、肩關節肌肉與功能
- 肩關節的肌肉群負責維持肩關節的穩定性,並協同作用完成各種動作。
肩胛骨在三度空間下有三個旋轉方向:
- 上旋與下旋: 當肩胛骨做上旋時,外側角會往遠端移動;而下旋時,上側角會往內側移動。這個動作的旋轉軸大致位於肩胛棘,但會隨著手臂抬起的過程而改變。
- 內旋與外旋: 肩胛骨內旋時,會像圓肩或肩胛骨前突的姿勢,肩胛骨往內側旋轉;而外旋則是像將肩胛骨往後打開的感覺。這個動作的旋轉軸大致位於肩胛骨的內側緣。
- 前傾與後傾: 肩胛骨前傾時,下角會翹起並往前移動,像是聳肩的姿勢;而後傾則是下角貼近胸廓並往後移動。這個動作的旋轉軸位於肩胛骨的肩胛棘。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旋轉動作通常是複合式的,並非單一平面上的運動。 在實際的動作中,肩胛骨會根據手臂的位置和動作需求,進行多個方向的旋轉和移動。
肩胛骨在三度空間中的動作包括:
- 上下旋轉: 肩胛骨可以沿著穿過肩胛棘的軸線進行上旋和下旋運動。
- 上旋:肩胛骨下角向外向上旋轉,類似於手臂上舉時肩胛骨的運動。
- 下旋:肩胛骨下角向內向下旋轉,類似於手臂放下時肩胛骨的運動。
- 前後旋轉: 肩胛骨可以沿著穿過肩胛骨內側緣的軸線進行內旋和外旋運動。
- 內旋:肩胛骨向內旋轉,肩胛骨內側緣靠近脊椎,類似於圓肩姿勢。
- 外旋:肩胛骨向外旋轉,肩胛骨內側緣遠離脊椎,類似於打開肩膀的姿勢。
- 傾斜: 肩胛骨可以沿著穿過肩胛棘根部的軸線進行前傾和後傾運動。
- 前傾:肩胛骨下角向前傾斜,遠離肋骨,類似於聳肩姿勢。
- 後傾:肩胛骨下角向後傾斜,靠近肋骨,類似於挺胸姿勢。
除了上述旋轉動作外,肩胛骨還可以進行以下平移運動:
- 上移/抬舉: 肩胛骨向上移動,類似於聳肩的動作。
- 下移/下降: 肩胛骨向下移動。
- 外展/前突: 肩胛骨向外側移動,遠離脊椎。
- 內收/後縮: 肩胛骨向內側移動,靠近脊椎。
肩膀的旋轉肌群
1. 旋轉肌群:
- 棘上肌:
- 主要功能是外展,同時也參與外旋。
- 並非產生力量的主要肌肉,但在手臂各種角度的抬舉動作中都參與其中。
- 由前後兩個肌腹組成,其中連接至前側肌腹的肌腱較小,容易受傷。
- 肩胛上神經通過棘上肌上方,若長時間背負重物,可能導致肩胛上神經壓迫,造成疼痛或麻木。
- 棘下肌與小圓肌:
- 與肩胛下肌共同穩定肱骨頭,使其穩固地固定在關節盂上。
- 棘下肌與小圓肌負責外旋,但現代人普遍存在外旋肌群較弱的問題,導致肱骨頭容易向前移位。
- 小圓肌提供肩胛骨和肱骨之間的穩定度。
- 肩胛下肌:
- 連接於肩胛骨內側緣和肱骨前側的小結節,主要功能為內旋,是維持肩關節穩定的重要肌肉。
- 過去認為過度訓練肩胛下肌會導致肱骨頭前移,但現代研究認為這是一種迷思。
- 肩胛下肌在任何外旋動作中都扮演重要角色,並維持肩關節穩定,將肱骨頭固定於關節盂中。
- 許多胸大肌發達的人,肩胛下肌往往較為薄弱。
2. 其他重要肌肉:
- 前鋸肌:
- 使肩胛骨前突,與菱形肌相互協調,共同維持肩胛骨的穩定。
- 若前鋸肌過於薄弱,可能導致肩胛骨前突,影響肩關節功能。
- 菱形肌:
- 位於肩胛骨後側,負責肩胛骨內收和上旋,並限制前鋸肌的過度前突。
- 菱形肌、前鋸肌和腹外斜肌共同构成一道动态肌力链,維持肩胛骨的正確位置。
- 若菱形肌過於緊繃,可能導致肩胛骨後縮,影響肩關節活動度。
- 斜方肌:
- 分為上、中、下三部分。
- 上斜方肌負責提舉鎖骨,而非直接作用於肩胛骨,通過鎖骨的運動間接影響肩胛骨的動作。
- 中斜方肌主要功能為肩胛骨內收,並在肩胛骨旋轉時提供穩定性。
- 下斜方肌與前鋸肌共同作用,使肩胛骨上旋。
會影響肩關節活動度的肌肉
- 旋轉肌群: 旋轉肌群由四條肌肉組成: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這些肌肉共同作用,幫助穩定肩關節、旋轉和抬起手臂。
- 棘上肌: 主要負責手臂的外展,特別是在手臂抬起的前30度時出力最大。它還有助於將肱骨頭向下壓,以抵消三角肌收縮時產生的向上拉力,並穩定肱骨頭,防止過度滑動和周圍組織拉扯。
- 棘下肌: 主要負責手臂的外旋,並與小圓肌協同作用。它也和棘上肌一樣可以穩定肱骨頭。
- 小圓肌: 協助棘下肌進行手臂外旋,同時還負責手臂的內收和後伸。
- 肩胛下肌: 主要負責手臂的內旋,同時也有助於穩定肩關節。
- 三角肌: 三角肌是肩膀最明顯的肌肉,分為前、中、後三束。它與棘上肌協同作用,幫助抬起手臂。
- 胸大肌: 胸大肌是位於胸部的大塊肌肉,會影響手臂的內收和內旋。
- 前鋸肌: 前鋸肌位於胸部側面,連接至肩胛骨。它幫助肩胛骨前突和上旋,並穩定肩胛骨。
- 斜方肌: 斜方肌分為上、中、下三部分。
- 上斜方肌: 主要負責上抬鎖骨,進而間接影響肩胛骨上抬。
- 中斜方肌: 主要負責肩胛骨內收,並在肩胛骨旋轉時穩定其動作軸心。
- 下斜方肌: 與前鋸肌協同作用,使肩胛骨上旋。
- 提肩胛肌: 提肩胛肌連接頸椎和肩胛骨,負責上抬肩胛骨。
- 菱形肌: 菱形肌位於肩胛骨之間,負責肩胛骨內收和下沉。它與前鋸肌拮抗,並與前鋸肌、腹外斜肌共同維持肩胛骨的平衡。
- 胸小肌: 胸小肌位於胸大肌下方,連接肋骨和肩胛骨。它會影響肩胛骨前傾,並被認為在維持肩胛骨穩定性方面發揮作用。
- 背闊肌: 背闊肌是位於背部的大塊肌肉,會影響手臂的內收、內旋和後伸。
需要注意的是,肩關節的活動度不僅僅取決於個別肌肉的力量,還受到肌肉之間的協調、關節囊的鬆緊度、韌帶的狀況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
三、肩關節的常見問題
肩關節的凸輪軸機制 (Cam-shaped mechanism) 描述了當手臂外展和外旋時,肱骨頭如何在肩關節窩中運動的過程。
- 肱骨頭和肩關節窩就像兩個齒輪,而肱骨頭的大結節部分就像凸輪軸上凸起的部分。
- 當手臂處於自然垂放的位置時,肩關節周圍的組織是放鬆的。
- 當手臂進行外展和外旋的動作時,肱骨頭會因為大結節的凸起而向前移動,進而將肩關節前側的關節囊和韌帶拉緊。
- 在這個過程中,肩關節前後側的關節囊都會產生張力,將肱骨頭穩定的固定在關節窩中。
然而,如果後側關節囊過度緊繃:
- 肱骨頭會在旋轉時被拉住,導致前側的組織無法被充分拉緊。
- 關節囊無法發揮應有的穩定作用,造成肩關節不穩定,甚至增加肩夾擠的風險。
肩關節的凸輪軸機制 說明了肱骨頭的旋轉如何透過拉緊前後側關節囊來維持肩關節的穩定。而後側關節囊的緊繃會限制這個機制的運作,導致肩關節不穩定。
1. 肩胛骨動作障礙:
- 判斷方式:
- 觀察肩胛骨下角是否翹起、內側緣是否平行、高度是否對稱等。
- 用手指輕搓肩胛骨,若能輕易插入超過指尖深度,則表示肩胛骨穩定度可能不足。
- 常見類型:
- 真性肩胛骨翼狀突出: 通常由神經麻痺造成,訓練效果不佳,需尋求醫療協助。
- 假性肩胛骨翼狀突出: 由肌肉不平衡造成,例如前側肌肉過於緊繃。
- 肩胛骨位置異常:
- 上提:可能與上斜方肌或提肩胛肌過度緊繃有關。
- 內旋:可能與菱形肌過度緊繃有關。
- 常見原因:
- 姿勢不良
- 肌肉力量不平衡
- 運動傷害
2. 肩峰下撞擊症候群:
- 定義:
- 當手臂上舉時,旋轉肌腱與肩峰、喙突等骨骼結構摩擦或擠壓,造成疼痛和發炎。
- 常見原因:
- 結構性因素: 骨骼變形、肩峰下空間狹窄等。
- 功能性因素:
- 肩胛骨穩定度不佳,導致肩關節活動異常。
- 提肩胛肌過度活跃,導致肩胛骨上提和下旋。
- 後側關節囊緊繃,限制肱骨頭的正常活動。
- 旋轉肌群力量不足或不平衡,無法有效穩定肱骨頭。
- 常見症狀:
- 手臂上舉時疼痛,尤其是在60-120度之間。
- 肩關節活動受限。
- 肩關節无力。
四、肩關節的訓練與保健
- 維持肩關節健康,應注重肩胛骨的穩定性、旋轉肌群的訓練以及關節囊的柔軟度。
1. 肩胛骨穩定性訓練:
- 目標: 強化菱形肌、前鋸肌等肌肉,提升肩胛骨的控制能力。
- 訓練動作:
- 牆壁滑動
- 俯臥撐
- 引體向上
2. 旋轉肌群訓練:
- 目標: 強化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維持肌力平衡。
- 訓練動作:
- 彈力帶外旋
- 彈力帶內旋
- 側臥啞鈴外旋
3. 關節囊柔軟度訓練:
- 目標: 放鬆後側關節囊,增加肩關節活動度。
- 訓練動作:
- 臥姿後側關節囊拉伸
- 站姿交叉拉伸
- 毛巾拉伸
肩關節常見問題
1. 什麼是肩胛肱骨肌群,它有哪些功能?
肩胛肱骨肌群是指從肩胛骨生長並連接到肱骨的肌肉群。這些肌肉主要負責肩關節的旋轉和運動。
肩胛肱骨肌群又分為三大類:
- 旋轉肌群 (SITS): 包括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負責穩定肱骨頭、協助旋轉和外展。
- 三角肌: 覆蓋肩關節,與棘上肌協同完成手臂外展。
- 其他肌肉: 如二頭肌、三頭肌等,協助完成肩關節的各種動作。
2. 棘上肌在肩關節運動中扮演什麼角色?
棘上肌是旋轉肌群的一員,主要功能是協助手臂外展和外旋。雖然三角肌是手臂外展的主要肌肉,但棘上肌的作用不可或缺。
- 外展: 在手臂外展的前30度中,棘上肌扮演著最主要的發力角色。
- 外旋: 從肌肉走向來看,棘上肌收縮時會帶動肱骨頭旋轉,輔助外旋動作。
- 穩定: 棘上肌的收縮會將肱骨頭穩定在肩關節窩內,防止過度滑動,保護周圍組織。
3. 什麼是肩胛骨動作障礙,它有哪些類型?
肩胛骨動作障礙指的是肩胛骨在手臂運動過程中出現的異常活動模式。
常見的肩胛骨動作障礙類型包括:
- 第一型: 肩胛骨下角過度突出,通常由前鋸肌無力、胸小肌或肱二頭肌短頭過緊造成。
- 第二型: 肩胛骨內側緣明顯浮起,可能與長胸神經麻痺或肩關節過度不穩定有關。
- 第三型: 肩胛骨內上角突出,常見於嚴重肩關節疼痛、肩袖損傷或五十肩患者。
- 第四型: 正常肩胛骨活動模式。
4. 如何評估前鋸肌的力量?
評估前鋸肌力量的方法如下:
- 讓受測者將手臂抬高至120度以上,並嘗試維持住。
- 測試者一手施加阻力向下壓受測者的手臂,另一手抵住受測者肩胛骨外側緣。
- 感受受測者肩胛骨向上推動測試者手掌的力量大小,以此評估前鋸肌力量。
5. 胸小肌過緊會造成什麼影響?
胸小肌過緊會導致圓肩、駝背等不良姿勢,並可能引发以下問題:
- 肩關節活動受限: 胸小肌過緊會限制肩胛骨的後縮和上旋,影響手臂活動範圍。
- 肩關節撞擊: 胸小肌過緊會縮小肩峰下空間,增加肩袖肌腱與肩峰撞擊的風險。
- 神經壓迫: 胸小肌下方有神經血管束通過,過緊的肌肉可能壓迫神經,造成手臂麻木或疼痛。
6. 如何判斷是否存在肱骨前移?
判斷肱骨前移的方法如下:
- 找到肩胛骨棘突和後側緣形成的夾角,即肩胛角。
- 將肩胛角劃分為三等份。
- 觸摸肱骨頭後緣,如果位於肩胛角後三分之一處,則為正常;若超過後三分之一,則為肱骨前移。
7. 什麼是內夾擊症候群?
內夾擊症候群是指肩關節在特定動作或姿勢下,旋轉肌腱或滑囊組織與肩峰後下緣或盂肱關節後側結構發生摩擦或擠壓,造成疼痛和活動受限的現象。
內夾擊症候群常見於需要重複進行手臂上舉、外展或外旋動作的運動員,例如棒球、網球和排球選手。
8. 如何改善內夾擊症候群?
改善內夾擊症候群需要綜合治療,包括:
- 調整肩胛骨位置: 通過訓練強化肩胛骨周圍肌肉力量,改善肩胛骨穩定性和活動控制能力,避免肩胛骨過度前傾或內旋。
- 改善關節活動度: 拉伸後側關節囊,恢復肩關節正常活動範圍。
- 強化旋轉肌群: 針對性地強化旋轉肌群,特別是肩胛下肌,維持肩關節穩定性,防止肱骨頭過度前移。
- 調整動作模式: 改善動作模式,避免在運動中出現過度外展、外旋或水平外展等容易造成夾擊的動作。
利用測試和訓練來改善肩膀問題:
- 評估肩胛骨動作: 觀察肩胛骨在不同平面上的動作,包括上旋、下旋、內旋、外旋、前傾和後傾。
- 上旋受限:加強前鋸肌、上斜方肌和下斜方肌的訓練。
- 下旋受限:放鬆提肩胛肌,並改善肩胛骨上旋動作。
- 觀察肩胛骨在手臂上抬時的動作:理想情況下,肩胛骨應配合肱骨產生同步的上旋動作。
- 肩胛骨上提取代上旋:加強肩胛骨上旋動作,並放鬆提肩胛肌和菱形肌。
- 上旋過度: 檢視大圓肌和外旋肌群是否過度強壯,並進行適當的放鬆和調整。
- 評估肩關節活動度:
- 疼痛弧測試: 測試手臂在不同角度(特別是60-90度和120度之間)外展時是否產生疼痛,以判斷是否有肩夾擠症候群。
- 外旋測試: 測試手臂夾緊身體兩側時,向外打開的動作是否產生疼痛或肌力差異,以評估旋轉肌群,特別是棘上肌的功能。
- 評估肌力:
- 前鋸肌: 測試肩胛骨上旋和前突的力量,以評估前鋸肌的功能。
- 斜方肌: 測試不同角度下肩胛骨內收的力量,以評估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的功能。
- 肩胛下肌: 透過彈力帶阻力,進行手臂外展並对抗阻力內收的動作,可以有效訓練肩胛下肌。訓練時應注意保持核心穩定、脊柱中立和肩胛骨下壓。
- 處理肌肉緊繃:
- 後側關節囊: 可以透過側躺,將手臂內旋並向上抬起的動作來放鬆後側關節囊。過程中可用手指按壓放鬆後三角肌,以增加筋膜的滑動。
- 胸腰筋膜:
- 骨盆後傾: 患者側躺,將患側大腿保持伸直,並將另一側大腿靠近胸部夾住治療師身體,同時治療師將患者骨盆往前推。
- 骨盆前傾: 患者側躺,將健側大腿跨過患側大腿,並夾住治療師身體,同時治療師將患者骨盆往後推。
- 訓練核心肌群:
- 維持腹內壓: 訓練過程中保持核心穩定,並確保呼吸模式正確,肋骨能向外擴張,腹部能適當擴張。
- 死蟲式: 保持腹內壓,並在吐氣時抬高腿部,訓練核心肌群。
- 單腿站和單腿蹲: 觀察身體在單腿支撐時的穩定度,以及膝蓋和骨盆的動作,以評估核心肌群、臀中肌和周圍肌群的功能。
- 動作異常: 可能需要加強臀中肌、內收肌、側邊腰方肌和踝關節背屈的訓練。
- 評估肩胛骨動作: 觀察肩胛骨在不同平面上的動作,包括上旋、下旋、內旋、外旋、前傾和後傾。
肩關節組成
一、肩關節的組成與功能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傳統上認為由四個主要關節組成,但也有觀點認為是由七個關節組成。
- 參與組成的關節: 胸肋關節、橫突肋骨關節等。
- 肩關節肌群: 主要分為三大類:
- 肩胛肱骨肌群: 從肩胛骨連接到肱骨,例如:旋轉肌群 (脊上肌、脊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三角肌、二頭肌、三頭肌等。
- 中軸肩胛肌群: 從脊椎連接到肩胛骨,例如:上中斜方肌、提肩胛肌、菱形肌等。
- 肩胛中軸肱骨肌群: 直接從脊椎連接到肱骨,例如:後背肌、胸大肌等。
二、肩關節重要肌群功能解析
以下針對重要肌肉進行功能解析:
- 棘上肌:
- 功能: 主要負責肩關節外展和外旋。
- 特點:
- 動作非單一平面,參與多平面運動,因此會產生多重動作。
- 與三角肌協同完成肩關節外展。
- 在手臂抬舉的過程中都參與其中,並在抬舉至30度時達到最大出力。
- 抵消三角肌收縮時產生的向上拉力,穩定肱骨頭,避免過度滑動。
- 常見問題: 肩胛上神經壓迫、肌腱撕裂。
- 案例: 登山或背負過重背包後,肩關節疼痛、麻木,可能是因為肩胛上神經受到壓迫。
- 棘下肌:
- 功能: 主要負責肩關節外旋,也參與伸直動作。
- 特點: 提供手臂50%到60%的外旋力量,在手臂外展零度時出力最大。
- 肩胛下肌:
- 功能: 主要負責肩關節內旋,並在肩關節活動中扮演穩定角色。
- 常見問題: 胸大肌過度發達導致肩胛下肌被抑制或無力,影響肩關節穩定性。
- 迷思: 過去認為過度訓練肩胛下肌會導致肱骨頭前移,但從肌⾁走向來看,此觀點並不正確。
- 胸小肌:
- 功能: 維持肩胛骨穩定,使其固定在胸廓上。
- 特點:
- 與呼吸模式、姿勢息息相關,圓肩駝背通常與胸小肌緊繃有關。
- 當橫膈膜或其他呼吸肌群功能不佳時,胸小肌會參與輔助呼吸,可能導致其過度緊繃。
- 常見問題: 圓肩駝背、肩胛骨病變。
- 鎖骨下肌:
- 功能: 控制鎖骨穩定,維持胸鎖關節穩定。
- 特點: 與胸小肌、腋下筋膜共同構成鎖胸肋骨筋膜,因此放鬆胸小肌時也需同步處理鎖骨下肌,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 前鋸肌:
- 功能: 肩胛骨前突,並在閉鎖性動作中輔助呼吸。
- 特點: 與腹外斜肌相連,訓練時需同時訓練腹外斜肌,才能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
- 菱形肌:
- 功能: 肩胛骨內收和下沉。
三、肩關節活動評估
- 肩關節三度空間運動:
- 上旋/下旋: 以肩峰為軸心,肩胛骨向上旋轉或向下旋轉。
- 內旋/外旋: 以肩胛骨內側緣為軸心,肩胛骨向內側旋轉或向外側旋轉。
- 前傾/後傾: 以肩胛骨肩胛脊為軸心,肩胛骨向前傾斜或向後傾斜。
- 肩胛骨平面動作:
- 上抬/下沉: 肩胛骨向上移動或向下移動。
- 外展/內收: 肩胛骨向外側移動或向內側移動。
- 觀察重點:
- 靜態姿勢:
- 肩峰鎖骨關節高度是否一致。
- 腰線高低是否一致。
- 肩膀姿勢:肩上抬、肩下沉、肩前凸、肩後縮。
- 胸椎弧度。
- 肱骨頭位置:是否過度前移。
- 上斜方肌、提肩胛肌、斜角肌的張力。
- 動態動作:
- 肩胛骨上旋角度是否足夠。
- 肩胛骨下旋是否順暢,有無代償。
- 肩胛骨後傾角度是否足夠。
- 肩胛骨外旋角度是否足夠。
- 肩胛骨內收是否順暢。
- 觀察肩胛骨的整體活動度和協調性,注意是否有聳肩、上提、下沉、內收或外展不足等問題。
- 常用評估方法:
- 肩胛骨動作測試: 觀察肩胛骨在不同平面上的活動度和協調性,可負重或徒手進行。
- 判斷標準: 五次測試中,若三次出現問題,則視為異常。
- 肩峰下壓夾擊測試: 誘發肩關節疼痛,判斷肩關節內部組織是否受損。
- 功能性動作測試: 例如:抬高手臂、推、拉、旋轉等動作,觀察肩胛骨在運動過程中的控制能力。
四、常見問題與案例分析
- 肩胛骨動作障礙: 肩胛骨在運動過程中出現的節律異常、活動度受限等問題。
- 常見類型:
- A型: 肩胛骨下角过度突出,常见于前锯肌无力、胸小肌过紧等。
- B型: 肩胛骨內側緣过度突出,常见于長胸神經麻痺、肩關節不穩定等。
- C型: 肩胛骨內上⾓过度突出,常见于提肩胛肌過度活躍、肩袖肌群损伤等。
- 案例:
- 案例一: 患者右肩抬舉時,肩胛骨上旋角度過大,且內側緣和下角在放下時过度突出,同時伴隨肩胛骨外側肌肉凹陷。
- 分析: 患者可能存在肩胛骨上旋肌群過度活躍、下旋肌群无力、肩胛骨外旋肌群緊繃等問題。
- 案例二: 患者在抬高手臂時,出現聳肩現象,且肩胛骨上旋不足。
- 分析: 患者可能存在提肩胛肌過度活躍、上斜方肌過度活躍、肩胛骨上旋肌群无力等問題。
- 案例三: 患者在手臂外展時,肩胛骨沒有隨著手臂向上旋轉,而是保持垂直於脊柱的状态。
- 分析: 患者肩胛骨上旋肌群功能不足,導致肩胛骨無法正常旋轉。
-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 肩峰下空間狹窄,導致肩袖肌腱或滑囊受到壓迫,引發疼痛和活動受限。
- 常見原因:
- 肩關節後側關節囊緊繃: 導致肱骨頭向上移位,壓迫肩峰下組織。
- 肩胛骨動作障礙: 例如肩胛骨下旋不足、內旋不足等,會導致肩峰下空間變小。
- 旋轉肌群失衡: 例如外旋肌群無力、內旋肌群過度活躍等,影響肩關節穩定性。
- 案例:
- 患者在手臂外展和外旋時,出現肩關節後側疼痛,且疼痛會隨著手臂內旋而減輕。
- 分析: 患者可能存在肩關節後側夾擠症候群,後側關節囊緊繃、肩胛骨外旋肌群過度活躍可能是導致夾擠的原因。
- 動作鏈異常: 身體各部位的運動协调性出現問題,導致肩關節負擔增加,進而引發疼痛或功能障礙。
- 常見問題: 例如:核心肌群無力、髖關節活動度不足、下肢穩定性不佳等。
- 案例:
- 一名棒球投手,因踩到石頭導致大腳趾疼痛,結果影響投球速度和穩定性。
- 分析: 患者因大腳趾疼痛,導致下肢穩定性下降,無法有效地將力量從地面傳遞至上半身,最終影響投球表現。
五、結論
肩關節的健康與功能取決於多個因素的協調運作,包括:
- 肩關節周圍肌群力量與靈活度: 例如:旋轉肌群、三角肌、胸小肌、前鋸肌、菱形肌等。
- 肩胛骨的穩定性與活動度: 肩胛骨的正確動作對於維持肩峰下空間、穩定肱骨頭至關重要。
- 整體動作鏈的協調性: 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運作才能將力量有效地從下肢傳遞至上肢。
在評估和處理肩關節問題時,需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訓練和治療方案。
肩胛骨的動態穩定性
肩胛骨在三度空間中,主要有六個運動方向:
- 上旋 (Upward Rotation): 肩胛骨下角向外向上旋轉,類似手臂上抬時肩胛骨的運動方式。
- 下旋 (Downward Rotation): 肩胛骨下角向內向下旋轉,類似手臂放下時肩胛骨的運動方式。
- 內旋 (Internal Rotation/Protraction): 肩胛骨向脊椎中線靠攏,類似圓肩姿勢時肩胛骨的狀態。
- 外旋 (External Rotation/Retraction): 肩胛骨遠離脊椎中線,類似挺胸姿勢時肩胛骨的狀態。
- 前傾 (Anterior Tilt/Upward Tilt): 肩胛骨下角向前傾斜,類似聳肩時肩胛骨的運動方式。
- 後傾 (Posterior Tilt/Downward Tilt): 肩胛骨下角向後傾斜,類似將肩胛骨向後下方壓的運動方式。
這些運動方向通常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相互協調配合,共同完成複雜的上肢動作。例如,手臂上抬時,肩胛骨會同時進行上旋、外旋和後傾等動作,以確保肩關節的穩定和活動範圍。
影響肩胛下空間的三個角度為 肩胛骨後傾、外旋和上旋。 理想狀況下,良好的肩胛骨後傾、外旋和上旋角度,能提供肩胛下空間最佳的活動範圍。 如果這些角度受限,肩胛下空間就會縮小,容易產生撞擊或夾擠的現象。
可以透過觀察其在手臂活動過程中的位置和活動情況來進行,動態穩定是指在動作過程中維持穩定性的能力,而非僅僅是在靜止狀態下的穩定性。觀察中軸骨的穩定性: 在手臂上抬的過程中,觀察個案的頭部和身體是否出現側偏或旋轉。 如果出現這些現象,可能表示中軸骨穩定性不足,進而影響肩胛骨的動作。
- 觀察肩胛骨的起始位置: 在手臂尚未抬起時,觀察兩側肩胛骨的內側緣是否對稱,下角是否翹起,以及上、下角和內側緣之間是否形成一個對稱的三角形。 慣用側的肩胛骨位置可能會略低,但兩側的差異不應過大。
- 觀察手臂上抬過程中的肩胛骨動作:觀察肩胛骨是否有上旋: 正常情況下,手臂上抬時,肩胛骨應該同時向上旋轉,使肩胛骨下角向腋窩中線移動。 如果肩胛骨上旋不足,可能會出現聳肩或肩胛骨上抬的代償動作。觀察肩胛骨是否有不必要的動作: 在手臂上抬過程中,觀察肩胛骨是否有聳肩、上移、下旋、內夾或不穩定等現象。 這些現象可能表示肩胛骨周圍的肌肉出現失衡或無力。
- 觀察手臂放下過程中的肩胛骨動作: 手臂放下時,肩胛骨周圍的肌肉會進行離心收縮,以控制動作。 如果肩胛骨周圍的肌肉功能不良,可能會在手臂放下時出現疼痛或動作不順暢的情況。 。
- 觸診肩胛骨周圍的肌肉: 在手臂上抬和放下時,觸診肩胛骨周圍的肌肉,例如斜方肌、提肩胛肌、菱形肌等,感覺是否有不正常的肌肉張力或疼痛。
- 肩關節的旋轉肌群在維持肩關節的動態穩定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些肌肉協同工作,以控制肱骨頭在關節窩中的運動,防止其發生過度或異常的移動,從而確保肩關節在各種運動中的穩定性。
- 肩胛骨的動態穩定與其在三度空間中的運動息息相關。 肩胛骨的上旋、下旋、內旋、外旋、前傾和後傾等運動都需要周圍肌肉的協調控制,才能實現肩關節的穩定和靈活運動。
- 後側關節囊的緊繃會影響肩胛骨的動態穩定。 如果後側關節囊過於緊繃,會限制肩胛骨的運動,特別是上旋和後傾,進而影響肩關節的整體穩定性。
- 肌肉力量和協調性的不足也會導致肩胛骨動態穩定性下降。 例如,提肩胛肌過度活躍,而前鋸肌力量不足,會導致肩胛骨在手臂上抬過程中出現上提和內旋,影響肩關節的正常運動。
- 動態穩定訓練應該注重肌肉的離心收縮能力。 在進行肩關節運動時,控制動作的回程階段,也就是肌肉進行離心收縮的階段,對於維持肩胛骨的動態穩定性至關重要。
- 評估特定肌肉力量:
- 前鋸肌: 讓個案手臂上抬超過120度,並用力向下壓,同時用手頂住肩胛骨外側緣,感受前鋸肌的力量。 也可以讓個案用手推住你的手,感受前鋸肌前突的力量。
- 斜方肌: 讓個案手臂保持不同角度(例如90度和135度),並用力向上抬,同時用手頂住肩胛骨,感受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的力量。
評估肩胛骨活動度
1. 觀察靜態姿勢:
- 肩胛骨位置: 觀察肩胛骨內側緣是否對稱,慣用手側稍微低一點點是可以接受的。此外,觀察肩胛骨下角是否翹起,內側緣是否過於靠近或遠離脊椎中線。
- 肩胛脊高度: 慣用手側的肩胛脊通常會比另一側稍微低一點點。
- 肌肉狀態: 觀察上斜方肌是否有過度發達或緊繃的現象。觸診上斜方肌、提肩胛肌、斜角肌(特別是中斜角肌),檢查是否有緊繃或高張力的現象。
- 脊椎排列: 觀察脊椎整體排列,特別注意頸椎和胸椎的曲度。
- 骨盆位置: 觀察骨盆是否處於正中位置,有無過度前傾或後傾。
- 肱骨頭位置: 觀察肱骨頭是否過度前移,正常情況下肱骨頭後緣應該位於肩胛骨後三分之一處。
- 身體是否有圓肩現象: 圓肩現象可能與胸小肌、肱二頭肌短頭、喙突等肌肉組織的緊繃有關。
2. 進行動態評估:
- 手臂上抬動作: 觀察手臂上抬過程中,肩胛骨能否做出應有的上旋動作,以及上旋的幅度是否足夠。
- 手臂放下動作: 觀察手臂放下過程中,肩胛骨能否從最大上旋角度慢慢回到下旋位置,並留意是否有任何卡頓或不順暢的現象。
- 觀察代償現象: 注意個案在進行手臂活動時,是否會出現聳肩、上斜方肌過度用力、肩胛骨上抬取代上旋等代償現象。
- 觸診肌肉張力: 在個案進行手臂活動時,觸診上斜方肌、提肩胛肌、菱形肌、斜角肌等肌肉,感受其張力變化和是否有不必要的肌肉收縮。
3. 特殊測試:
- Apley’s scratch test: 讓個案嘗試將手放到肩膀後方,並觸摸對側肩胛骨,可以初步評估肩關節活動度,特別是外旋和內旋的程度。
- 肩胛骨穩定性測試: 讓個案進行伏地挺身或手臂上抬動作,觀察肩胛骨的穩定性和控制能力。
4. 其他評估指標:
- 疼痛: 詢問個案在哪些動作或角度下會出現疼痛,並記錄疼痛的程度和性質。
- 關節活動度: 使用量角器測量肩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並與正常值進行比較。
- 肌肉力量: 使用徒手肌力測試評估肩胛骨周圍肌肉的力量,例如前鋸肌、上斜方肌、中斜方肌、下斜方肌等。

線上預約系統
目前服務台北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