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超級感官:人類的32種感覺和運用技巧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7 日

六識,佛教術語為六種感官認知的功能,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六者的合稱,
六識的集合稱為六識身,如果把意識拿掉則餘者稱五識。瑜伽行唯識學派則加上末那識與阿賴耶識,稱為八識。
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感覺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他認為皮膚只是觸覺的「媒介」,
主要的觸覺器官應該是「位於皮膚中」。 亞里斯多德寫道:「我們可以確信,除了這五種感覺之外,沒有其他的感覺。」

而根據本書的研究人類的感官大概會有32種,分別是:
視覺
聽覺
嗅覺
味覺(鹹、甜、苦、酸、甘)
觸覺(壓覺、震動覺、溫暖緩慢移動的接觸)
癢覺
痛覺(造成危險的溫度、造成危險的化合物、機械性傷害)
溫覺(寒冷、溫暖)
本體感覺
前庭感(頭部在3D空間移動、垂直運動重力、水平運動)
內感受(心跳、血壓、血液二氧化碳濃度、血氧弄度、肺部舒張)
腦脊髓酸鹼值(與呼吸有關)
腸胃道的感覺(血漿滲透壓、胃部脹滿感、膀胱脹滿感、直腸脹滿感)
,真的是比亞里斯多德說的五種多的多。

本書描述的前面所說的感覺,在每章都有描述,就以本人有興趣的章節來說,本
體感覺在1860年就發現肌肉感覺,也就是肌肉控制身體移動的感覺,但沒人知道感覺從何而來,
慢慢有人發現大腦會有感覺-運動區域,發展出肌肉感覺的薛靈頓提出的概念變成其它生理學家的先驅,

後續發現了很多受器,人類的皮膚之中會有四種觸覺小體與觸體,以發現者的名字所取名。
巴齊尼小體是多層的構造。可以感覺到微小的震動與拖動、壓覺、壓覺、震動覺。
梅斯納小體對於滑動與擠壓最為敏感。
魯斐尼小體可以感覺到壓力覺與被扯動的機械刺激。
梅克爾觸體(細胞)在所有脊椎動物身上的皮膚都會存在,由於梅克爾觸體會聚集在一起,
因此對於辨識材質的感覺特別敏感,但梅克爾觸體在手指特別多其它部位較少,
因此用手指去打鍵盤容易分辨出每個鍵的感覺不同,但用手肘就很難感覺不不出ABC鍵。
薛靈頓在後續提出證據身體各個部位的姿勢與運動感官會進入大腦。
而本體感覺就是對於身體各個部位移動速度與彼此位置的關聯的感覺。
人類與哺乳類動物全身有不同的受器,會讓我們有此種本體感覺,
在肌肉中也有肌梭受器會連結感覺神經元的末端,讓感覺傳遞到大腦,
由於前面所說的肌梭與肌肉肌腱主中的高基氏肌腱受器配合,經由反覆訓練肌肉可以讓本體感變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