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出快速假設解決客戶運動問題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9 日

是什麼造成的

如果你認為客戶的問題是由身體結構的受損造成的,

建議都需要轉出去給相對應的醫師 治療師 檢查再行處理,

但在轉出去之前或者說能夠有能力辨識出這些問題之前,應該要有什麼能力?

又或者客戶其實沒有身體結構問題,

也沒有受傷,那麼身體不舒服或者無力到底是什麼造成的,

如何做運動訓練幫助客戶練習,幫助自己能夠回到一般日常生活或者是正常運動。


關於如何辨識客戶需要什麼,這一點就需要多些練習,

通常在沒有那麼熟悉這些能力之前我的建議都是先單獨熟悉一個部位。

 

要先學會什麼事?

 

首先必須要熟悉該部位有什麼骨骼,有什麼肌肉,這個部位事由哪幾個骨骼組成的關節,關節轉動方式如何,

這些肌肉的主動肌 拮抗肌是什麼?做什麼訓練可以把這些肌肉拉長或者縮短,再者單條肌肉的肌力如何測試

,測試過程會不會疼痛,不會疼痛但會不會出力,文獻上或者研究上,

這條肌肉做什麼訓練最有效應(一條肌肉通常至少要準備五個以上的動作訓練)等等..

必須有能力把以上這些東西利用心智圖來聯想,接下來處理問題才能夠順暢。


各種分析方式

 

有的人需要利用大量分析來處理這些事情,不太能夠在該次上課時就解決客戶運動問題,

也有些人可以聽到客戶問題之後,利用聯想法或者以往經驗去快速的統合出一個你想到的解決方案,

但這些方案並不是問兩個問題就能解決的,如果是我的話,現在可能都會問十個問題以上,

因為很多時候答案都在客戶身上。

所謂的解決客戶問題,並不是像神一樣,客戶說什麼你就開始反射性的說你一定是這個問題,

雖然很多時候在某個行業久了會有所謂的快速解決方案,但如果需要把服務做好,也需要問完該有的問題之後,

再從動作過程中去追查,並且詢問,並不是查資料給客戶答案不重要,但是很多一對一課程都有時間限制上的問題。


像是肩膀抬起來會痛,但仔細一問是在做某某動作才會痛一下,平時舉手的時間也不多,

躺著抬起手也不會痛,痛的部位是在後面,但痛的時間並不會超過一週 等等..

我的假設:那這個時候我可能就會認為是因為太久沒有舉手,造成手活動比較差而已。

快速解決方案:

在確認肌肉沒有疼痛或者沒有力氣的狀態下,我可能會先讓客戶做出手不要抬超過耳朵的角度作訓練,

原因是120~140度的肩關節角度,通常都不太會疼痛,做完一些動作之後,再詢問是否有改善問題,

如果有變好就可以繼續下個訓練,如果變好一半就看是不是某些肌肉不會出力造成的,完全沒有變好,再快速進行另一個假設。


進行快速假設的同時,下班後也必須要去找出相對應的資料查詢,而不是下班後就算了,

運動產業也必須要熟悉肌肉動力學以及關節的運動學,現代客戶的程度都很好,很難被乎攏過去,這一點必須要注意。

熟悉這些流程之後,後續才能夠快速的做好這些事情,

熟悉一個部位之後接下來就練習另外一個部位,幾

個部位加起來之後腦中應該會有一張小地圖可以讓您去找出該有的問題解決方案。


不同的流程

1.結構問題先轉診

2.肌肉無力問題先看是不是疼痛

3.肌肉無力沒有疼痛先做訓練

4先看一條肌肉再看一群肌肉

5.你覺得怪怪的先停下來再說

6關節滑動順不順 知不知道他如何滑動 如何解決

 

論文的寫法大致是先提出過一個論證過的論點,接下來再跟你說作者是如何做出這個推論的,

最後再做出結論,因此我們要先做的通常累死論文的做法,先提出一種假設,再以這個假設去論證。

像是深蹲有問題來說,如果需要從核心一路調整到骨盆,股骨一路調整到膝蓋,腳踝的穩定與活動度,時間肯定不夠。

如果在工作上已經有五成把握,就可以先開始假設來解決問題。

也就是先假設處理過後再來對答案。


因此可以先看到如果完全蹲不到一半的前提來看,

是否可以先假設是膝蓋附近的肌肉拉長有問題,這是假設一。

腳掌踩的位置太過前面因此怕往前跌倒所以蹲不下去,這是假設二。

臀部很緊因此髖關節彎曲不順,所以卡卡的這是假設三。


接下來只要去先一次調整一個位置之後,一一論證自己提出的假設到底對不對,

就算做錯了也再提出新的假設就好,一堂課三個假設時間上應該會很充裕。

只有一直看蹲不下去這件事情去分析,通常效果都很差,先拆解動作一個個慢慢看,反而可以從局部到全局觀察。

看錯也沒關係,以邏輯來看這樣反而能夠在心裡形成分類,

會自動歸類到之前成功的案例,並與失敗的案例去做對比,因此可以刪去比較不必要的答案。

但如果看錯就看錯了,趕快找出下一個假設就好。


也可以用這個方式去找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如果問題很明確可以直接利用解決問題的假設去直接下手就好,

世界上很多事情一般都會重複性的發生。

多問問題肯定是好的,在問問題的過程中可以排除掉不重要的事情,利用刪去法反而容易對答案。

如果是教練或者是治療師還有一種偷懶與訓練法,就是把今天遇到的問題先自己假設腦內解決過一次,

再去https://pubmed.ncbi.nlm.nih.gov/對答案看看,或許裡面的答案也不是最好的,但兩種都做過之後會快速的增加能力。

最重要的是就是提出解決的方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