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Root的生物力學迷思:只有距下關節在正中位置的時候,足踝才是正常的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2 年 6 月 20 日

Dr. Kirby對於這個流傳已久的推論覺得有些問題,他也曾經對於當初提出這個看法的先驅者詢問,但他們其實都同意在臨床上的經驗看來,足踝功能正常的人,在站姿下通常他們的距下關節都是呈現旋前的。Dr. Kirby就提出幾點關於距下關節正中位置值得進一步探討
距下關節的正中位置每個人量測出來都會有差異,就算是同一個人量測每次也都會有差異存在,即便是有經驗的生物力學教授也是。
下方的附圖是從教科書節錄出來,距下關節正中位置的定義是當足踝不處在旋前也不處在旋後的位置,換言之教科書上的距下關節正中位置是沒有無法使用的,因為如果不知道足踝是處在旋前或者是旋後,就無法定義足踝是否在正中位置;但是正中位置定義的前提是要先知道足踝是旋前還是處於旋後,因此落入無限回圈當中,依舊無法定義距下關節的正中位置。
Dr.Kirby分享了六個當初他學習如何找出距下關節正中位置:
1. 觸診找出距骨和舟狀骨形成的關節一致性(congruency)雖然這個方法很常被提到,但是Dr. Root和Weed認為這個方法並不準確。因為他們認為距舟關節並不等於距下關節。
2. 觸診找出距骨和跟骨形成的關節一致性(congruency),雖然很常聽到資深醫師提到這個方式,但Dr.Kirby從沒看過有人示範如何操作。
3. 利用足踝外側髁的上下曲度去定位,但是相對不是很準確。
4. 附骨竇(sinus tarsi)皮膚線,利用距下關節旋前和旋後的動作,直到感覺附骨竇皮膚線相對放鬆,沒有受到張力拉伸。但這個方式也會因為施測者而有誤差。
5. 利用找到距下關節關節活動度中的平坦點(flat spot)去定位。這個方式在Dr.Kirby受訓的過程中很常使用,他現在自己也還會用。但是並沒有太多文獻證據,是探討是否準確以及可重複操作。作者認為找到平坦點的位置時,距骨和跟骨後側關節面是最一致的位置。
6. 1/3-2/3法。Root指出找到距下關節正中位置的時候,這時候旋後的角度會是旋前角度的兩倍。現在已經不再使用這個方式,且也不適合使用在承重的位置下量測。
以上六種方法到底哪一個才是最標準量測距下關節正中位置的方式,還不得而知,因為對於距下關節正中的解剖位置定義未明。
根據作者經驗,如果真的要在站姿下呈現距下關節正中的位置,通常足部是呈現高弓足的形變(pes cavus),而且距下關節的動作軸往外側偏移。在這樣的情況下,腓骨肌在輕鬆站姿下呈現較高張力,因為要保持距下關節在正中位置,避免足部過度旋後。依照Dr. Root對於距下關節的正中位置定義,在站姿下符合定義的足型,基本上足部結構都有異常,並且常常會遇到和旋後相關的問題,像是腓骨肌肌腱病變或者是慢性腳踝扭傷。因次作者不認為在站姿下正常的足型會呈現距下關節正中位置,而是會處在正中位置和最大旋前的角度中間。
最後,作者認為Root的生物力學迷思「只有距下關節在正中位置的時候,足踝才是正常的」,應該再重新被驗證的。
原文出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