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8 日
記得從小到大我們的國文裡面一定會有作文這個東西,
要寫出作文不外乎是命題者給一個題目之後,
學生就開始天馬行空的去找出去這篇作文有關係的東西,
作文有很多種寫法,但基本上就是要去形容一件事情怎麼發生的,
然後大致在前面形容一下,接著承續之前所說的問題之後,
再詳細的形容過程,根據這個細節去得出節錄。
作文
非常考驗詞彙量以及名詞形容詞。
作文雖有用,但出社會推理以及論述才可以證明你講的是對的。
而出社會之後我們大部分都是必須要「解釋」給別人聽,如果要解釋給別人聽通常會用蘇格拉底的三段論,
才會邏輯推演相對正確,作文很可能是自己想像以及連結出來的,情感部分比較多,
但三段論也是有他的問題,如果一開始的立論就出錯了,
後面的推論或許都是錯的,但至少這樣來推演的話比較容易說服別人,
也比較容易知道哪邊看錯,
三段論
隨便亂舉例如下:
如果「名偵探走鍾」(M)是「台灣最帥的人」(P)(大前提)
並且所有台灣人(S)都很帥(M),(小前提)
那麼所有台灣人(S)都是愛台灣的(P)。(結論)
以上敘述就有出錯,因為很難證明名偵探走鍾是最帥的,
而且雖然知道他是台灣人,但也不見得大家都愛台灣。
因此我們帶著問題去分析一些事情的時候,
必須要去分析以及推演,而這些東西又必須用道演繹以及歸納,
但最近看書又講到一個方法叫做「溯因推理」
我以我個人的理解簡單解釋,也就是
利用已知道的事實來去找出輪廓,去歸納出大概的事實,接著從這個事實去找出解釋。
世界上的新知在這一兩百年以來迅速發展,因此能夠完全提出百分之百原創的人並不多,
通常都是互相引用以及參考,加上印刷術以及網路上的流通速度更加快,
我們在找這些資訊的時候,除了google 之外,要找書以及資料也變得比較容易,因此我們在這邊作一些結論。
為什麼要看書?
而且要看大量同類型的書。
因為要幫我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你是帶著問題而來,
一本書通常無法解決所有問題,所以我們要去找出10~20本書來對照,
找出這個問題的輪廓之後去推演得到一個暫定的結論以及事實,
接著去反向推演這個結論對不對,這個對不對的過程我們可以去找大量的書。
我以講呼吸的中文書在博客來上的出版品來看。
篩選條件設定呼吸兩個字,中文繁體書,現在能訂購的書,
現在可購買的會從6000多本變成600多本,
第一頁通常是博客來決定重要或主流的書,
我們就可以從中間先找一些關鍵字,可以找個幾十個詞,我挑過比較重要的有以下這些:
自律神經 內臟器官 血管 副交感神經 免疫力 過敏症 解剖 打鼾 自癒 身心 瑜伽 二氧化碳 深呼吸 哮喘、
鼻塞 瘦身! 哮喘 站姿與坐姿 感知 脊椎 趴 脊椎回正 核心肌群 心跳 減重
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名詞去找出書,或者與你的問題有關係的書一次買個10本後,
去翻閱每本書大概都是怎麼寫的,目錄怎麼介紹,封底是怎麼總結的,作者是誰?
然後找自己要的書,帶著問題,跟作者對話:恩 !原來你想講這個,
在心裡提出問題之後,看不懂先翻過去摺頁,有
時也會知道作者好像有比較好的做法或者作者講的不夠清楚,
翻閱別本書之後也可以再回來翻一次,這樣的導引就容易得到結論。
真的不行也可以去參加各種讀書會,甚至於好的課程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
目的與整理
很多人應該都會在工作或者讀書的時候有很多疑問,
除了去問你所認為信賴可靠的專家或者經驗法則之外,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我認爲最重要的工作是篩選資料。
以前的時代是百年一變,慢慢進入全球化以及大區域化時代之後,
知識的演變也變的可能是數小時一變,之前正確的選項在2小時之後突然變得好像不太正確。
我們也知道一味的輸入資訊在不重覆演練之下,遺忘的速度會像火箭一樣那麼快。
那麼想要做什麼的目的與目標就很重要了,
在沒有目地的關念之下甚至不能從台北到高雄,陷入迷航之中。
目的地越明確越知道要找些什麼東西。以肩膀痛來說如果我們能知道,
肩膀的哪邊痛哪個點痛,就很容易找出是哪條肌肉以及哪個骨頭有問題,
甚至可以找出訓練以及活動的方法。
在有目的下,會不知不覺得到很多知識。
在這之後的結果也必須要想想,像前面的肩膀痛來說,
結果可能就是不痛之後,得到健康的肩胛。
收集到夠多資訊之後必需整理,再來比對哪些可解決問題,
對於問題的意識本身非常重要,也可想想這些資訊有沒有一定的規則,
如果沒有是不是沒人整理過,如果我把這些資訊與別人討論會不會得到更多東西呢?
整理完畢後試著把自己的一些結論寫下來。
做完以上功課之後,寫下三句話內的結論,並且去找出相關的照片,
沒有的話可以自己照,如果可以也可以做成圖表及用數字呈現,腦中應該就會有一個小地圖出現,
從中還可延伸出有用的關鍵字讓自己之後有其它問題還可使用來延伸去找到相應的科普書,資料或論文。

線上預約系統
目前服務台北市 新竹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