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7 日
身為足科醫師的Fuller認為,距下關節的正中位置當初提出來後,讓大家知道足部的動作,但現在執著找出距下關節的正中位置,對於了解足弓的功能可能不是那麼必要。
正中位置
正中位置被認為是在關節角度的某個位置,一派認為是在旋後,一派認為是在旋前,其實在距下關節這兩種都有可能成立。針對距下關節的正中位置還有很多種不同的想法,最初提出正中位置的人是想要去有一個客觀的條件,去比較距下關節因為不同的足型導致的後續影響,但是這樣的分類法,並不能完整解說各種差異的存在,也無法導出一致結果。
距下關節
研究中發現正中位置的量測並不能預測步態的動作。如果腳呈現在最大的旋前位置,但是前足內側沒有力量存在的話,就會產生問題,要知道這點並不需要量測距下關節的正中位置。只有脛骨內翻、跟骨外翻以及跟骨站立姿勢下的狀態時,才需要去看距下關節是否達到最大的角度。
鞋墊
大多數的人在站姿下並不是處在正中位置。在距下關節呈現旋前的狀態時,前後足的關係會改變,因此在鞋墊量測上就變得很複雜,而且非承重的位置下的足部量測和承重下的狀態也呈現不同的狀況。
當然還是有一些墊片是可以協助調整足型,但作者的意思是建議利用正中位置的足型量測概念,或許不是決定需要鞋墊要加入多少前足外翻墊片的最佳解法。應該要向工程師一樣去看待足部的功能,檢查某區域為何會收到過多的壓力,而導致疼痛,因此才知道如何使用鞋墊來達到減壓的效果。
另一方面的說法Phillip足科醫師表示,在文獻中大家對於距下關節的正中位置還是無法有明確的定義,但文獻中Elftman有個觀念很重要,就是距下關節的正中位置和中足的關係非常重要:當距下關節從最大角度的旋後變成最大角度的旋前時,中足的活動性提高,足弓逐漸被拉平。Elftman認為一個好的腳在站姿下,距下關節呈現正中位置,中足則是在最大的旋前角度。一開始Root也認同,但是後來他發現這種骨性鎖定機制並不適合,並提出最大角度是由跨過中足的韌帶造成的。Root的研究中提出,中足最大旋前角度的定義是當作用在前足的旋前力量無法再造成中足的動作改變,而是引起距下關節旋前時,這個時候就是中足最大旋後角度的位置。
前後足
當距下關節在不同角度的狀況下,前後足的關係也會隨之改變,因此若是沒有定義出距下關節正中位置,將無法得到前後足的關係是否正常。對於不贊同距下關節正中位置的學者,並沒有辦法提出強而有力的證據說明,但其中有一個較為知曉的tissue stress theory,等到病理現象產生,找出疼痛組織,提出為什麼這個部位會受壓,然後做出減壓策略去解決。
Kirby足科醫師認為足型的變異,並沒有提供足夠的訊息去預測承重活動下的機械因素,因此不足以用此當作唯一設計鞋墊的基礎。Tissue stress theory更像是一種質性分析,而不是量化分析。作者也同意需要更多的資訊去決定鞋墊的做法,但若是沒有利用距下關節的正中位置,又如何知道前後足的關係,因此認為其觀點還是有重要性存在。當然可以再找出更多的工具,協助測量距下關節的正中位置,在給予鞋墊設計的時候,可以更精準和量化。
有些人提出Foot Posture Index去辨識出高風險的族群,但他其實並沒有提供治療的方向,因此針對足部的問題,需要更全面性的搜集資訊。所有量測都需要有個基礎點,因此距下關節的正中位置還是有存在的必要,若是沒有辦法定位,只會讓臨床治療和鞋墊設計更加難以執行。
來源:
https://www.hmpgloballearningnetwork.com/site/podiatry/should-we-abandon-concept-subtalar-neutral-joint-position
線上預約系統
目前服務台北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