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當決策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8 日

人類每天要做很多決定

人類每天都需要做很多決定,不管是今天中午吃什麼或者在公司經營上需要的策略等等。
我們在看一些講述失敗商業管理的例子上,常常會看到某些執行長做出讓公司失敗的決定,
例如像是百視達沒有收購Netflix因為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而破產的故事,
往往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執行長就是笨蛋,但能夠當上超大型公司的執行長的人,
不管在任何方面都是一等一的菁英,那為甚麼我們會這麼認為呢?
因為人類都傾向於把責任推到某個人身上,也就是所謂的壞人理論。
很多事都必須要有個人犯下不可饒恕的罪狀,人格缺陷,
相反的像是賈伯斯就會被歸類在明星偉人理論上面。
但事情有憨人想的這麼簡單嗎?

在行為科學上研究指出人類不尊從經濟學家的理性決策模型所以才犯錯,是所謂的經濟理性偏差。
術語稱之為「偏誤」,人類很常出現偏見尤其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之下,因此行為科學常做的事就是消除無意識偏見以及推力。

本書講解要怎麼解決策略決策的偏誤,

答案有三個:

1.偏誤會誤導,但方向並非隨機。
2.處理偏見的方法就是不要去處理偏見。
3.組織可以克服個別的偏誤,但是不是靠偶然。

在常見的偏誤中可以見到九大陷阱:

1.說故事陷阱,人類就是喜歡故事,發現某件事情的時候會去找出某個事情或者人物去證明自己的假設是對的,
人類總是相信自己所支持的主張是對的,而忽略挑戰我們立場的陳述,有趣的是我方偏見跟智力沒有太大的關係,把錯歸類到個人的錯非常安心,總之相信同溫層 經驗 優勝 量身打造的都容易有說故事的陷阱。
2.模仿陷阱,因為蘋果的成功都是靠賈伯斯他做的事情都對,台積電成功都是靠張忠謀,
此時會掉入歸因謬誤。
這個人很成功所以做的都是對的,因此我應該完全模仿他,此時會掉入倖存者偏誤。
賈伯斯是天才他做的事都很英明,這是光環效應。
3.直覺陷阱,我們必須要駕馭直覺,而誤入歧途。直覺通常是記憶與經驗,那什麼時候可以相信直覺呢?
答案有二:
a.要處在同樣原因通常會產生同樣結果的環境。b.透過長期快速而明確的練習和回饋才有充分學習環境,簡單來說就是辨識過去經歷過的狀況,知道可以辨識並且解決才可以相信直覺。
有研究指出專家匯集了二十年三百名政治與經濟專家預測八萬多筆,結果路人的預測還比較準。
是否應該相信直覺要依照個別決策,而非信心,通常策略性越強直覺就越沒有幫助。
4.過度自信陷阱,相較於他人我們會高估自己,像是對於計畫過度樂觀或是預測的精準度過度有信心,或者是低估競爭者。
5.慣性陷阱,研究指出很多多角化企業的年度資本分配,可以用前一年的數字去預測,相關度大概是92%,
人類也容易被定錨會被一個現成的數字定錨,且因此數字去調整,但通常調整都不夠。
通常損失越多越要說服自己這一次不是白白浪費,對於承諾升級,不做比做容易這就是現狀偏誤。
6.風險認知陷阱,過度的風險規避跟不理性的樂觀一樣有問題,損失一塊錢會比賺一塊錢的快樂相比,
痛苦比較多,所以給消費者的訊息通常都需要正面一點,還有很多人喜歡當事後孔明:我早就說了吧!
這就是後見之明偏誤,很多事件並不是單一人或者事情所單獨造成的。
7.時間範圍陷阱,過度注重短期績效,一旦牽扯當下的時候耐心都會變低,這就是現時偏誤,而短期主義是損失規避加上現時偏誤的結果。
8.群體迷思陷阱,很多時候大家都會把失敗歸咎於領導者,但組織中會犯下天大的錯誤都是整個團隊造成的,
群體中獨立的思想很容易被壓抑,被集體的觀點讓步,但在現實社會中群體不一定都是對的,雖然合乎理性,但不一定是正確的,
9.利益衝突陷阱,像是董事或者民選官員為了私利而行動,我們也可能在不自知的狀況下以自利為出發點,自利偏誤會影響道德判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