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損傷的循證治療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8 日

 
骨骼肌受傷佔運動相關受傷的三分之一,會造成運動員需要數週的復原時間,
並因此缺席活動。成功的治療來自於準確的判斷和分類。PRICE原則通常被視為第一步,
但它的缺點也要列入考量。現今較為推崇地是主動式治療,包含早期鬆動和活動。慢性肌肉問題,
像是運動引起慢性腔式症候群(chronic exertional compartment syndrome)則是少數需要手術治療的適應症。

 
文獻回顧後,以不同類型的治療做介紹

冷療

溫度介於10-15度,直接敷在傷處每小時10-15分鐘。低溫可以導致血管舒張,
延長暴露在低溫下可能會減緩代謝,導致組織受傷。最近盛行的全身性冷療,
暴露在-110度下2-5分鐘,但並沒有研究支持他的療效。另外則是冷熱交替法,
對於過度疲勞相關的肌肉受損造成的力量和痠痛,有正面的療效,但確切生理機制還不明。

壓力衣褲

文獻回顧中指出因為研究設計多樣化,所以較無法直接比較,
但是壓力性穿著對於恢復和肌肉功能是有中等正向影響。

伸展

雖然此篇文獻中,無法得出結論支持伸展對於延遲性肌肉痠痛或者是降低肌肉受傷,
但是運動前暖身還是在許多文獻中發現可以減少整體肌肉上受傷的機率。

按摩

運動後48小時內的按摩,主觀感覺減少延遲性肌肉痠痛,
以及主觀感覺恢復,但並沒有辦法從研究中證實,是否產生增加血流、微血管交換、
以及血中乳酸移除等效應,因此臨床上症狀改善的機制不明。

增生治療

研究不強

高壓氧

在動物實驗上有助於肌肉復原,但還沒有在人體實驗中證實,
對於實驗性誘發的延遲性肌肉痠痛產生任何正面效應。再加上高壓氧和嚴重醫源性傷害的風險,
以及較高成本,所以須考量這兩者之間的平衡。

肌肉電刺激

推測對於脊隨損傷患者的癱瘓肌肉有幫助,也可以用在肌肉受傷。部分研究的確發現對於訓練中的肌力增加有幫助,但對於肌肉受傷或延遲性痠痛沒有改善。近期有一篇文獻回顧發現電療和被動式恢復兩者無差異。

手術治療

通常肌肉受傷不需要手術治療,但有下列三種會需要。
一、大量血腫可藉由抽吸或引流幫助復原。
二、腫脹或血腫導致腔室症候群。
三、肌肉完全斷裂並伴隨功能喪失。
 
 
https://sgsm.ch/fileadmin/user_upload/Zeitschrift/66-2018-1/1-2018_2_Vavken.pdf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