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品牌的技術和藝術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9 日

這本是奧美廣告的葉先生出的書,雖然我們與廣告可能是我不懂你你也不懂我。
但在現在fb一堆廣告之下,還是會想到之前網路沒有這麼方便時精雕細琢的廣告,雖然這些可能價值不斐,
我們需要讓人記住我們,自己的品牌就需要像個人一樣有個性,作者也說除了馬與動物,很多時候我們不會為了人以外的東西有感情。

品牌必須要有人性,

像是全聯的老實人系列,抑或是左岸咖啡館(但這間咖啡館只存在於幻想中),對於消費者才會產生認同。
作者在業界30餘年,也可說是一本活字典,之前的廣告成功不代表現在也是可以如法泡製,但跟高手學習主要要聽的是觀念。
對於經營的想法,對於人性的了解或者是怎麼說話以及相互理解,說穿了只要是對人除了專業之外後面都是訴諸於情感與理解。

作者提出了一個桂式三角理論,對於正在創業或者是個人品牌的人來說其實可以拿來反思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可以思考定位,對[XXX]來說,我是什麼?給你什麼?一旦你不知道要找誰,賣東西給誰,或者無法解釋你可以帶給你的客人是什麼。
你就無法精確定位你能夠獲利或者給別人什麼東西,這樣往往會很辛苦。

定位有三個層次

,分別是:
1.產品定位,利用統計來描述我們要給的人是什麼年齡,性別,
住哪邊等..藉此找出與對手差異化的點,有特點的差異化比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可以長久。
我們的產品是什麼類別,有怎麼樣的產品特點。
2.市場定位,對於某某某族群的用途,提供的好處,要定位在什麼人群,
做出市場區隔,關乎於心理問題,願意買的理由是什麼,講一個好故事給客人聽。
3.傳播定位,對什麼樣心理的人,我們這個商品變成人的時候意義是什麼?滿足了人類什麼情感利益。

在策略上:

別人品牌的特點是什麼,我們的特點是什麼,對手大於我們的優點,我們大於對手的優點就是可以賣的優點。
在族群分類上,我們可以分成外顯 低調 在乎自己 在乎別人 可以組成一個田字型做分類。
我們可以訴諸產品的特點,可以給消費者什麼,消費者會消費會有兩種,理性與感性,通常後者的消費比較能夠長久,
因為消費者開始認識你,最後是人類的終極利益也就是買你的東西有什麼意義,像是可口可樂跟REDBULL是喝精神爽快,
而來好朋友工坊看文章是聽我胡扯之類的。

網路雖然很方便,但我們在實體的時間會更多,可以在網路上給你的粉絲寫很多文章然後讓他們知道你的個性,可以給他們什麼,你代表的意義。
接下來到線上與你見面,因此不管是線上或線上都同等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做這些事情到底給你或者你的客人」帶來什麼意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