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9 日
雖然本書作者口吻有時會有種老人說教的感覺,
但看的出本書作者對於讀書法利用與閱讀成自己的知識與見解有獨特的看法。
現在是資訊社會但能夠有用的資訊反而非常少,
很多人都只看懶人包的彙整,真正去問這件事到底在講什麼。
往往是理解錯誤或是一問三不知。
也有很多人除了專業的書籍之外,
其餘的學科或者科普書也完全不看。
作者常問能不能請你說出三本專業領域之外的構成你本身素養的書,但應該是講專業領域的書可以列舉很多的人,
但之外的一般素養可能就很少。
素養應該是要融合自己的內在,
要綜合性的活用,博學多聞並不是深刻的人。
在溝通上可以理解對方狀況,溝通就會變深刻,
只看表面會容易淪為淺層的溝通。
認知力是溝通的一種基礎,瞬間理解人的情感這部分可以閱讀文學作品,把這種感覺轉換成語言的能力。
身邊有魅力的人應該都不是徒有外表在,要變的有深度可以從閱讀深入知識至少睡前一小時拿來看書,
這個時候可能 會把白天發生的事情與現在閱讀的書中內容做結合,產生一種體悟。
讀書的樂趣在於細品味書本中的世界。
應該可以這麼解釋,大量閱讀等於參與了很多有知識的人的世界,而且又是參與了他們深度思考過後的成果,
整合一陣子之後會產生自己 融合過後的想法,
進而不只看表面人云亦云,比較容易探究事情的本質上。
去找尋一流認知能力的人寫的書也會讓我們的認知能力變強,
作者舉例宮本武藏寫的五輪書,
但在這部分我可能就會想到水之卷中所寫的,皺眉不要皺到眉頭,保持眼珠子不動,不眨眼的瞇起眼睛,鼻梁要正下巴微微往前。
如果是以我的專業來翻譯,我就會想到,枕額肌用力是在我們的頭部與頸部後方往上連結筋膜到我們的額頭,
這邊也是解剖列車中很多條線的交接處,不皺眉才能讓這邊張力變好,
而控制好我們眼睛的活動等於讓眼睛裡面幾條肌肉與腦神經產生平衡,
眼輪匝肌保持張力專注注視對手,鼻梁正就是頭部不歪斜讓整體頭頸張力平衡,下巴微往前等於視角大約20度也是很符合科學標準。
這些也是需要大量閱讀才能產生連結。
任何資訊都是由人做出來的其中有包涵人格,要把資訊與人連結起來,所以看書的時候作者介紹那一欄就非常重要了,不可以跳過。
文字與聽可以變成視覺化在自己的腦中的能力很重要,只喜歡看影像而不喜歡看書這種能力便會變弱。
我們通常在看書的時候基本上要先假設作者是對的,再讓自己有作者的眼睛去理解,這一點在看很多國外書籍或者是文學作品時常常會用的到。
如果想要廣而深入,作者提供了一個方法就是這個月都看這位作者的書,下個月去看另外一位作者的書,這樣可以從點變成一個面。
深度是綜合性的東西。
作者也說有思考力的人要用頭腦跟感性去投入情感的閱讀,最好可以邊讀邊做筆記,
最好可以讀完一本書之後就講給別人聽,一動嘴對話就會容易記起來,再進一步可以去思考反駁作者講的論點對不對,在心裡想說:這應該不是這樣吧,好像應該是別的。
有這種疑問之後自然會去找另外相同類型的書來看藉此理解到底什麼是正確的。
翻開一本書時可以先大致翻閱一下選出三個自己喜歡的文句,這樣可以對書大概有個認識開始看的時候會筆記會進入狀況。
也可以邊看邊猜測作者下一個是不是大致要這樣寫,也有助於動腦思考
看老高節目常常會覺得很有趣,這樣看過就好,但如果對於他講的一些東西有知識的話就會覺得很驚訝
,並且懂得越多越不喜歡馬上下定論,因為理解很多事情可能沒有眼睛看到的這麼單純。
一個主題要理解的話,連續閱讀五本就可以得到相當的知識,現在我在想研究某個東西的時候,都會一次買個5-10本同類型的書來看。
看了一本書不錯可以由本書去找以前的是怎麼寫的,後面是怎麼寫的藉此去找出上下的脈絡。
暢銷書要讀,新書也必須要讀這樣知識的吸收度也很高,因為當時的討論度會變高,不懂得時候可以找到人討論。
人生只有一次可以透過書體驗別人的人生,或者其它國家的命運,不同性質的書甚至漫畫都很好。

線上預約系統
目前服務台北市 新竹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