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的七種類型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9 日

 拉丁文 piri 梨子 forma 形狀 梨子形狀的肌肉當然不是水梨啦。
坐骨神經對梨狀肌而言的解剖位置,有非常多的變異。要避免醫源性的神經損傷,了解這些解剖上的變異是很重要的。
利用統合分析,在電子資料庫搜尋找出研究坐骨神經解剖變異的流行率或者是型態資料。總共有45篇研究納入統合分析。(7068條下肢)

梨狀肌是臀部深層六條外展(轉)肌中最淺層的,梨狀肌不像我們從解剖圖上看這麼小,而是從薦椎
的前面穿出來連接到大轉子上面,因此在看這條肌肉的時候必須把深層薦椎以及骨盆問題考量進去。
下肢後區的神經都由坐骨神經支配,而坐骨神經由總腓神經跟脛神經所構成,大腿屈肌群除了股二頭肌短頭之外,
其它都由脛神經支配,總腓神經支配小腿前區的肌肉,脛神經支配小腿後區以及足底肌群。

坐骨神經在骨盆會分為兩條,一條為總腓神經穿過梨狀肌,另一條脛神經走在梨狀肌的下方
型態分析發現,坐骨神經在梨狀肌下源的平均寬度為15.55mm,坐骨神經分叉點到膝窩的平均距離為65.43mm。
坐骨神經離開骨盆的路徑變異大約佔15%。
因此我們建議當需要在骨盆和臀部進行介入時,需要徹底的評估坐骨神經,避免醫源性神經受傷的風險。
正常A類型,坐骨神經為單一個體,從梨狀肌下方離開骨盆,是最常見的類型,合併的流行率達到85%。
類型B第二常見的類型B合併流行率達到9.8%,

坐骨神經從身體穿出
可分成A~G 七種類型:
A 型—坐骨神經 在 梨狀肌 下方未分開地離開骨盆。
B型—坐骨神經在骨盆內分叉,總腓神經穿透梨狀肌 ,
脛神經位於梨狀肌下方。
C型—坐骨神經在骨盆內分叉,總腓神經在梨狀肌上方,
脛神經位於梨狀肌下方。
D 型—坐骨神經從骨盆未分開穿過梨狀肌。
E型—坐骨神經在骨盆中分叉,總腓神經在梨狀肌上方,
脛神經穿過梨狀肌。
F型—坐骨神經離開骨盆未分開穿過梨狀肌(從梨狀肌上方)。
G型—坐骨神經在骨盆中分開,總腓神經和脛神經分別在梨狀肌下方穿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