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動訓練時到底要不要每次都練習新的東西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8 日

「訓練客戶到底要不要每次都練習新的東西?」
在高手學習這本書中,
提到有位研究者Robert Wilson所研究發表出的-
「最佳學習的85%規則」,
學習新東西最佳化有個神奇數字15.87%。

人類的學習到底怎麼知道學新東西有效呢?
主要就是在學習時知道這個學習的東西是判斷錯誤的,
此時這個對我們才是一個新知識。
藉此提高學習的效率。
但這件事情我想必須要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麼。

放在動作訓練上應該是需要大量訓練客戶正確的動作,
再教錯誤的動作,此時再跟客戶說你這個動作是錯的,
再施以正確訓練,這個客戶當然不可以是初學者。

也就是說訓練一個人的時候,
百分之85是要他熟悉的,百分之15是要讓他感到陌生的,
這也很考驗訓練者的知識與大量閱讀能力。

放在讀書閱讀學習上,也可以去找你相關領域的書籍,
並且找出你在這本書不熟悉的地方,
可以去誠品大量的練習這門技術,
而不要認為書上的事情我都會了,而不去看它。
虛懷若渴是工作進步的不二法門。

而研究上找到最佳的訓練意外率(那15%),
可以讓學習速度最快並且讓訓練時間下降,
但前提得是有良好的溝通以及你夠了解你的客戶。
對於那些長期客戶,我想大家可以試著做看看這個方法。
以我的工作經驗來說,這個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剛開始進入調整或訓練客戶的行業時,由於經驗與實戰經驗不足,
很常發現一件事情,就是學習了某個系統或者理論之後就認為自己什麼都會了,
彷彿天下無敵,手上只有錘子就只想敲釘子,而如何受訓練就怎麼看客戶。
但一路從客戶身上試驗下來發現其實好像也沒有那麼好用,更糟糕的是拿人家當實驗品。

此時常常會感覺到挫折以及無助。
其實最基礎的東西例如解剖與肌動學,因為夠基礎所以研究的範圍會很大以及夠廣,
在沒有機器輔助觀察的狀況下,可以摸到以及熟悉每條肌肉的作用以及動作才是最需要以及重要的,
畢竟在放鬆或者治療之後最需要的應該是學習怎麼動。
在夠熟悉之後配合學習到的技巧,可讓自己做到更多的事情,
而不會有治療師作教練的事,教練作按摩師的事,按摩師作治療師的事情發生。

也因此手上的知識與工具越多,越可以整體觀的看待客戶的問題最好。
身體在動作上都會倚靠大腦,有時影像檢查並不會痛可能是什麼造成的呢?很
有可能是關節排列有問題造成肌肉收縮問題,因此結構性與功能性的問題必須要一起看。
有此一說結構性是手機的硬體,而功能性是手機的軟體,學習到新動作相當於灌了新的APP,
這些都是必需要利用大腦(手機的CPU)去學習的,而原始出廠的時候就已經內建了0~12個月的基礎動作ROM,
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可惜,大腦很難直接重灌,因此姿勢就是大腦想要說的話 ,
可以看看動作模式去看客戶是如何使用身體的。

我們除了看整體動作與結構之外,還必須去測試肌肉怎麼動,更進階可以測試肌肉的強弱,有時
測到弱的肌肉不會使用,有可能是被抑制+睡著了。像腿後肌太強勢就可能讓臀肌失憶被關掉,
如果從發展肌動學的角度來看,屈肌系統與伸肌系統在人類發展過程本身就會互相作用,
讓我們可以成為現在這樣直立的狀態,最好的例子我們可以以中風病人來看,屈肌與伸肌系統會失調,導致代償。
在正常人的身上當然不協調或者使用不好不會那麼的誇張,
但也很有可能因為這樣肌肉被關閉 疼痛 或者整體交錯協調問題,導致出現一些檢查不出來的問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