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踝關節的韌帶 容易受傷 因此需要做壓力測試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6 日

­腳踝扭傷是常見的肌肉骨骼及運動傷害,
它佔了四分之一的肌肉骨骼外傷,
和百分之四十的運動外傷。
­將近一半的人還有些微症狀存在,
其中百分之二十的人還有長期腳踝不穩定的困擾。
­這些人常再次扭傷腳及踝關節有不穩定的感覺,稱為功能性腳踝不穩定(Funca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踝關節韌帶相關解剖

外側副韌帶共有三條,分別是:
­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腳在蹠屈時,抵擋扭力和內翻的力量。
是最弱 的一部份,所以最常扭傷。
­後距腓韌帶(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限制距骨過度向後的動作,是三條最為強壯的 部分,
所以不常受傷。若這條有受傷,通常都是嚴重扭傷,
另外兩條也會受傷。
­跟腓韌帶(calcaneofibular ligament):
腳在背屈時,抵擋扭力和內翻的力量。

內側韌帶

三角韌帶(deltoid ligament)唯一穩定內側踝關節的韌帶組織,分為淺層和深層。
除了提供脛距關節的穩定度外,也負責將力量從脛骨傳到跗骨。
它將脛骨固定在距骨上,限制距骨的外翻、往前外側或是向外轉。

淺層

­脛舟韌帶(tibionavicular ligament)
­脛跟韌帶(tibiocalcaneal ligament)
­後側脛距韌帶(posteriortibiotalar ligament)

深層

深層韌帶對於踝關節穩定度有很大的影響
­
深層後脛距韌帶(deepposteriortibiotalar ligament)
­深層前脛距韌帶(deepanteriortibiotalar ligament)
踝關節內側較外側強壯,若內側踝關節受傷,
可能導致內外髁骨折,但內側韌帶不一定會受傷。

韌帶壓力測試

前拉測試(anterior drawer test):
在矢狀切面下,將在脛骨下的距骨往前拉,測試前距腓韌帶的完整性。
測試方式
 
­受測者以躺姿或者坐姿下,彎曲膝蓋將小腿後側肌群放鬆,
避免在測試過程中抵抗施測者
­施測者一手固定遠端的脛骨和腓骨,
另一手在跟骨,保持踝關節在正中姿勢,或是蹠屈20度。
­一手將跟骨向前拉,另一手將遠端的脛骨和腓骨向後推
­兩腳都要測試,用以比較差異
­受傷側的距骨向前移動過度,表示測試發現異常,
若向前移動超過4­5公釐,受傷側的前距腓韌帶可能斷裂。

距骨傾斜測試(talartilt test):內翻測試以檢視跟腓韌帶
測試方式
­受測者以躺姿或坐姿下膝蓋完全伸直
­施測者一手固定遠端小腿,一手抓住腳跟,將腳踝保持在正中姿勢
­腳跟相對於脛骨在內翻的姿勢,須將跟骨和距骨一起移動,避免距下關節產生太多的動作 ­有疼痛或者是撞擊的感覺,表示測試發現異常 。
­相較於好側,若有超過5度以上的內翻,
或者感覺不到關節終感覺(endfeel),有可能是韌帶完全斷裂

外翻測試(eversion test)

:測試三角韌帶,也稱為外翻傾斜測試 。
測試方式
­受測者的姿勢和內翻測試相似
­施測者將腳跟外翻及外展,並固定遠端脛骨
­相較於健側,
受傷側若有呈現過度鬆弛或者是疼痛,
表示測試出異常像海綿或者是感覺不到關節終感覺,
有可能是關節完全斷裂。

測試的信度和效度

­
前拉測試的敏感性(sensitivity)
目前相關資料顯示為32­-80%,特異性(specificity)為80%
受傷後五天測試出異常,
比受傷後兩天內測出異常還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研究指出
內翻距骨傾斜測試具有52%的敏感性
­在急性受傷的情況下,
外翻測試可能較不具臨床意義,
但受傷後五天施測準確性提高,
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6%和84%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