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與薦髂關節 練習時注意事項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7 日

也許很多人在練瑜伽的時候會聽到,如果薦椎有問題,

這個姿勢可能不適合。到底什麼是薦椎?

那這部分和做瑜伽有什麼關係?

我們搜尋到一些來自專業瑜伽老師的資訊,和大家分享。


薦髂關節是什麼

薦椎有五節脊椎體,融合為一體,

薦椎和兩側的骨盆形成薦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

薦髂關節最主要是用來承受重量,並將來自脊椎的力量傳到骨盆及下肢。

就像是其他的承重關節,必須要夠穩定,所以藉由許多韌帶連接薦椎和骨盆,

並限制其活動。但薦髂關節本身有些許活動度,

點頭與反點頭

相對於骨盆向前方傾斜稱為點頭(Nutation),

向後方傾斜稱之為反點頭(Counternutation)。

薦髂關節的高危險群

任何人都可能會有薦髂關節的問題,但以下兩族群屬於高危險群:適孕年齡的女性和韌帶鬆弛的人。

薦髂關節的動作最主要是負責生育過程中,讓胎兒出生,反點頭的動作讓頭進入骨盆,

點頭的動作讓薦椎通過。懷孕的婦女,因激素的關係,整體的韌帶也是屬於比較鬆弛。

但無論婦女是否懷孕中,或是生過小孩,適孕年齡的婦女都必須小心薦髂關節的問題。

韌帶鬆弛的族群則是因為本身的原因,可能可以做出高階的瑜伽動作,但也因為這樣,

容易有薦髂關節的問題。由於韌帶大部分是沒有血管供應,一旦受傷後,癒合時間需要比較久,


瑜伽練習薦髂關節注意事項

而且很容易會二度受傷。因此在瑜伽練習的過程中,老師們一定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在教學進階不對稱的姿勢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尤其是一邊的髖關節是處於固定姿勢,

脊椎往另外一側伸展。以下圖為例,薦椎往前即往右延伸,

左側髖關節處於外轉的姿勢,造成左側髂脊往後及往左側延伸。
在練習過程中,若是感到任何的阻力,不需要強加伸展。要確定學生都準備好, 

再開始進階的動作。一定要暖身,

就算是老師自己本身也一樣。在過程中如果有任何疼痛,一定要馬上停止。

不要一次在同側做太多不對稱的姿勢,這樣有可能導致過大的壓力在薦髂關節。 

在屈體前彎時,不需要堅持膝蓋一定要保持伸直。在這個姿勢下,

上身的重量和脊椎將薦椎往前下方延伸,如果膝蓋保持伸直,

膕旁肌會變緊繃,將骨盆往後拉。

因為骨盆和薦椎向不同的方向拉扯,將會拉扯薦髂關節。


減少練習薦髂關節壓力

若將膝蓋微彎,膕旁肌不會過度緊繃,骨盆可稍微前傾,順著薦椎的動作,薦髂關節較不會有過多的壓力。

  1. 在進階動作時,一定要包含穩定薦椎的動作。
  2.  像是prone backbend會接在站姿的動作後, 可以將站姿下所做的任何動作
  3. ,藉由俯臥對稱的動作調整。Vimanasana是個很好的選擇,

    但在做這個姿勢前,確定已經有足夠的背肌力量,

    並且隨時保持骨盆穩固地碰觸地面。

     

將上身抬起可以保持骨盆碰地,雙腳打開促進薦椎點頭的動作,

在此動作下,坐骨往外,兩側骨盆緣互相靠近。

雙腳併攏促進薦椎反點頭的動作,

在此動作下,坐骨往內,兩側骨盆緣遠離。

這些動作可以訓練那些支撐及保護薦髂關節的韌帶及肌群。


參考文獻

http://sequencewiz.org/2014/02/20/too-many-asymmetrical-poses-can-create-sacroiliac-joint-issue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