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9 日
相信大家都有下肢受傷的經驗,
受傷時會產生疼痛。
導致我們會害怕做動作或者是走路。
萬一有疼痛時,
要做什麼關節擺位讓身體不要那麼緊張呢?
受傷後肌肉骨骼疼痛的主要原因:
是因為組織過度緊張並且張力會變太強,
身體產生保護性的收縮,
身體開始產生發炎反應。
關節腫脹,會開始一連串的效應。
使得疼痛生理反應出現,
讓肌肉無力,
那我們就會開始使用錯誤的姿勢去走路。
身體很聰明!這時候為了降低組織張力,
身體會自動調節讓關節處於自發性的休息姿勢。
有學者做了個實驗,麻醉大腿後。
擴張了膝關節,讓膝關節壓力變大。
結果股四頭肌的活動變得很困難。
當把膝關節壓力下降之後,
股四頭肌恢復正常功能。
因此我們能得出結論。
關節腫脹會導致肌力下降,
與動作控制變差。
實驗室得出的結果:
踝關節的中立位是蹠屈15度,
在這個角度下壓力最小。
膝關節中立位是屈曲15度到60度,
在這個角度下壓力最小。
髖關節中立位是屈曲30度到63度,
在這個角度下壓力最小。
當然任何姿勢擺太久都不是件好事。
因此應該積極的消腫與做肌力的恢復,
讓身體感覺變正常。

線上預約系統
目前服務台北市 新竹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