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走路的科學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9 日

物理治療師雖然是生物力學的專家,但了解大腦在走路上是如何運作的這一點上,

還是需要神經科學家的研究來幫我們確立。

例如動物會吼叫,但沒有語言,會使用工具,但不像人類可以傳承,

會育兒但動物似乎不需要像人類一樣花那麼多時間去照顧小孩,而其後代便可以自己在短期內學會生存技能。


但在走路上面,這就是人類主要及獨特的能力,以人類的近親黑猩猩來說,

黑猩猩的走路方法通常是以手指關節觸地加上腳來行走,以骨盆及髖關節來看,黑猩猩的骨盆與人類的骨盆相比,

是呈現狹長型。人類的腿會有傾斜角,因此更靠近身體的重心線(以身體中線切一條垂直線)當以單腿做動作時,人

類的體重支撐的中軸會使重心線靠近支撐腳的內側。


但人類步行是需要長期練習的,平均來說學步的兒童每小時能走兩千三百六十步,

能走的距離為七百零一公尺,在這中間會跌倒十七次,在有變化的狀況且不是持續練習而是間歇練習效果最好,

大約在一年多以內會走上數十萬步,跌倒幾千次,因此由爬行轉成站立行走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走路是需要十分花費大腦去學習及控制的。


作者也提到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經過密集計算機器人學步法失敗的理由,因為那些在不同地面行走的,訓練的時間會無意識的用在動作之上,而機器人則需要不停的換算及累積大量的資料庫,而這不一定能轉換成成功的模式。

能夠步行也能解放我們的雙手,拿來做更多有意義及多功能的事,例如烹飪食物,或者是從物種發源地非洲走出來,在文明的進化中,可以製造工具,戰鬥,帶小孩,讓心智保持活動亦或者是社交。

這本走路的科學對於想瞭解走路的大腦科學研究面向,是很有幫助的一本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