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最高肌密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9 日

 

近幾年來健身風氣盛行,
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去做運動?

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老人照護是未來的趨勢。
但我們能否自我照護到進棺材的那一個月,
而不造成太多家人的負擔。

那麼自我鍛鍊3力:
肌力,心肺能力,活動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本書提供了非常多面向的觀點,
由於是2012的書。
某些證據可能還是會隨著研究有所改變,

但在運動,飲食,知識上。
本書還是不錯的初階入門書。

肌肉系統是人類老化過程質量流失最多的地方,也可能因此產生疾病。
因此出現了新名詞「肌少症」-包括肌肉質量及力量的下降。

老人的體重沒變化太多,
但是肌肉為何會大量流失?
其實中年人或某些完全不運動的年輕人也一樣。

人類從20~70歲可能整體肌肉喪失40%,
30~70歲間每十年平均掉6%,
60歲後肌肉量每年下降1.4~2.5%。
年紀越大肌肉流失越快。

老化過程中脂肪越來越多,
肌肉越來越少。
表面看起來沒什麼變,
但身體的肌耐力,心肺能力,活動能力會下降,也加重了關節的負擔。

也因此想達到運動到死亡前兩星期,才開始臥床的目標,必須一直維持肌肉有一定的力量。
與退化性關節比起來,
肌少症是可逆的,肌肉是可鍛鍊的。

個人認為鍛鍊我們的髖關節附近的肌肉是最重要,尤其是臀大肌與髂腰肌,讓我們髖關節彎曲及伸直的功能正常,才能應付日常移動所需。

走路速度越快的老人,他的預期存活時間就越長。
養生上也常說『人老腿先老,養生先養腳』。

大於65歲的老人,可測量兩個指標:
走路速度必須每秒大於0.8公尺,用握力器測量握力正不正常,如果握力不正常必須測量肌肉量。

「如果肌肉量不足就是肌少症。」

成年男性單手握力至少有30kg以上,
左右手差異不應該差超過15%。
如果50歲左右達不到31.6KG。
體能算是很差。
40歲的握力能有58.5kg算是很好的。

以女性來說,單手握力要能超過20kg,

老年男性握力低於22.5kg,
老年女性低於15kg就是握力過低。

肌肉也同時是身體能量儲存的倉庫,
進食後血糖會轉成肝醣,
有兩個地方可以儲存,
一個是肝臟,另一個就是肌肉。

我們全身的肌肉面積很大,因此利用肌肉質量,能量儲存並且代謝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來說人的肌肉幹細胞在70歲前,都可維持穩定的數量。

在工作上常見到運動受傷的狀況,如果開始運動請去教有在「運動的專業物理治療師」,或是「專業會帶老人的體適能教練」訓練。
會減少錯誤的動作模式及受傷風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