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練習筆記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2 月 19 日

 

剛開始學習解剖時,現代的局部解剖式觀察可以學到非常多東西。
某條肌肉起源於某處,終點於某處。
但工作越來越久會發現整體式的觀察,則可以讓我們進到一個更大的世界。
如何決定怎麼做,下一步做什麼,何時必須結束治療這是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對抗重力與保持身體彈性是現代社會所必須重視的課題。

有人說走路就是受控制的跌倒,在走路的時候所必須關注的是骨骼,肌肉,筋膜。
骨骼與骨骼組合在一起就是關節,因此骨骼轉動的方向決定了關節所動的方向。

肌肉由大腦所控制,把化學訊號轉換成我們身體工作所需的力量,人體不管大腦或者是肌肉系統都會傾向於節能。因此應該多多轉換運動的模式,甚至是思考的模式,才能多多鍛鍊他們。

只有人類會單腳站立,但直立的姿勢會讓豎脊肌大量減少。
這樣的結果會導致腰椎處於不穩定狀態,更容易脊椎前移或是脊柱側彎。

兩腳移動也會有另一種變化,就是髂骨會向側邊移動,我們臀部的外展肌(例如臀中肌)可以用來穩定骨盆。當單腿站立時,髖外展肌防止我們往側邊跌倒。而動物的髂骨是向後的,所以他們的外展肌更多時候是在負責做伸直的動作,如果沒有側邊的穩定功能,單腿站立的能力就會比較弱。

單腿站立是兩隻腳用來走路的關鍵,這也代表如果人類的臀中肌長期沒有得到鍛鍊,就會非常容易跌倒(例如老人家)。

由於必須對抗地心引力,因此筋膜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的模式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研究指出在週期性的運動中,肌纖維長度基本上是處在沒有變化的狀態的(等長收縮)。

會變長的是筋膜組織,膠原纖維,彈性組織。

如果每走一步都要肌肉進行等長與向心收縮,會消耗巨大的能量。
所以陪女朋友逛街一個下午(走走停停)比一直跑步還要累。

而有些測試提到跑步所需的 17%的力量來自於足弓的回彈,行走中所需大約百分之16%的力量來自於跟腱。這也代表如果我們足部的旋前,旋後,或是踝背曲或是蹠屈有問題的話,
能量傳導會變得非常有問題且費力。


走路無法正確踩地(或墊腳尖)的小朋友或成人,可做以下訓練:

前腳掌踩地,腳尖要往前(重心腳),
後腳掌墊腳尖向前方(尤其是1、2趾)。

把前腳的脛骨切齊第二根腳趾,做膝蓋往前推的動作,後腳趾穩定幫助推進。

前腳膝蓋往後時,後腳跟貼地。

前腳的對側手舉高,
同側手打開保持平衡,
讓前側肌肉張力線用力。

此位小朋友的問題是:
右側腳跟墊腳尖走路,
右腳內收肌過度強勢,
髖關節外展外旋肌群控制不佳。

做完運動之後腳比較可貼平踩地,且骨盆不會因爲無法踩地過度傾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