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的夾擠與治療

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8 月 31 日

肩關節動作的關節

肩關節是人體中活動度最大且最複雜的關節之一,負責多種重要的運動功能。

肩部的運動是由多個關節的相互協作來完成的,這些關節包括肱盂關節、胸鎖關節、肩鎖關節以及肩胛骨與胸椎形成的肩胛胸廓關節。

不論是在矢狀平面(sagittal plane)、冠狀面((coronal plane)或肩胛平面(scapular plane),肩膀上舉的時候,

這四個關節必須要一起合作,才能完成上舉的動作。

在文獻中對於何時產生肩胛肱骨節律(scapulohumeral rhythm)並沒有完全一致的定論,

但多數在冠狀面下的肩膀外展動作,一開始外展30度,最主要來是於肱骨,鎖骨有些微的上舉,肩胛骨則是不太有動作。


肩胛骨的節律

第二階段從外展30度到90度,肱骨外展和肩胛向上旋轉(upward rotation)開始產生2:1的節律,

鎖骨15度上舉。過了外展90度後,肱骨除了繼續外展外,加上了外轉的動作,

肱骨和肩胛依舊保持2:1的節律,鎖骨則是多了30-50的向後旋轉。

在近期文獻中,對於有肩膀疼痛的受試者,有幾項常見的表現,

包含肩胛骨向上旋轉變少、肩鎖關節向後轉的動作減少、肩胛骨後傾減少。

這些異常表現在各類種肩膀疼痛的受試者都有可能出現,不是某一種特徵只會出現在某類的族群。


肌肉的穩定

肩膀是人體活動度很大的關節,所以需要許多軟組織來協助,

包含被動性的韌帶或是動態穩定的肌群,像是斜方肌、前鋸肌、菱形肌、胸小肌和四條旋轉肌群。

上斜方肌和中斜方肌最主要做出肩胛骨往上旋轉的動作,

中斜方肌還有做肩胛骨內收(retraction)和後傾(posterior tilting)的動作。

下斜方肌在肩膀上舉中,是穩定肩胛骨相當重要的力量,會和前鋸肌抗衡。

前鋸肌是非常立體的結構,最主要是肩胛骨前收(protraction),

還有保持肩胛骨內緣貼在胸廓上(肩胛骨外轉)。近期發現在某些情況下,

上前鋸肌是會協助做出肩胛骨往下旋轉的動作,下斜方肌做出肩胛骨往上旋轉。

提肩胛肌則是負責肩胛內收、上抬、往下旋轉,也會協助頸部的動作。

菱形肌的作用和提肩胛肌相同。胸小肌負責肩胛前傾和往下旋轉。

在肩膀上舉的過程中,需要上斜方肌、下斜方肌、和下前鋸肌三者互相作用,做出平順的動作。

旋轉肌群最主要是穩定肱骨頭,讓其保持在肱盂關節,不要有過多的位移。

夾擠在臨床上是相當常見的問題,依照病理的方式可分為兩類,

一種是在肩峰下,旋轉肌群華裔囊側受到持續性的壓迫,

另外一種則是旋轉肌群在肩盂(glenoid)的後上方受到夾擠。

在回顧文獻的時候,我們發現在有夾擠個案的研究,並沒有一致的肩胛骨異常表現。


 

關節協作與節律

肩部運動,如上舉、外展和旋轉,都依賴於這四個關節的協同作用。這些關節在肩部的各個運動平面上,

如矢狀面、冠狀面和肩胛平面,必須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完整的運動模式。研究顯示,在冠狀面下的肩部外展動作中,最初的30度外展主要來自於肱骨的動作,而肩胛骨的動作較少,僅有鎖骨有輕微的上舉。

當肩部外展角度增加至30度到90度之間時,肱骨的外展與肩胛骨的向上旋轉開始以2:1的節律進行協作,即肱骨每外展2度,肩胛骨向上旋轉1度。

同時,鎖骨也會隨著肩部外展大約15度的角度。當肩部外展超過90度後,肱骨會繼續進行外展並伴隨著外旋動作,而肩胛骨與肱骨的節律仍然保持在2:1左右的比例,鎖骨則進行30至50度的後旋動作。

然而,在患有肩部疼痛的患者中,經常觀察到肩胛骨的向上旋轉減少、肩鎖關節的後旋動作減少以及肩胛骨的後傾減少等現象。這些異常並非特定於某一種肩部病理,而是可能在各類肩部疼痛患者中出現。


 

肩峰撞擊症候群

 

肩峰撞擊症候群 (SIS) 是一種常見的肩部病症,尤其在運動員和經常進行過頭動作的個體中更為普遍。肩峰撞擊症候群是由於肩峰與肱骨頭之間的空間變小,導致肩袖肌腱受到壓迫或刺激,從而引發疼痛和活動受限。

造成肩峰撞擊症候群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反覆的過頭動作、肩峰或肩鎖關節的結構異常,以及肩袖和肩胛肌肉的無力或不平衡。根據不同的撞擊部位,肩峰撞擊可分為幾種類型,包括肩峰下撞擊、喙突下撞擊和內部撞擊。

肩峰下撞擊是最常見的類型,主要是由於肩峰下方的軟組織受到壓迫而引發。喙突下撞擊則發生在喙突和小結節之間,主要影響肩部前方的軟組織。內部撞擊則多見於過頭運動員,發生在肩袖的關節面在最大外展和外旋動作時與肩盂接觸時。

診斷肩峰撞擊症候群通常需要結合臨床症狀、以及影像學檢查(如X光、超音波或MRI)。具體的診斷過程包括評估特定運動再現症狀的情況,並進行多項體格檢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肩部病症。

 


治療肩峰撞擊症候群的方法

 

肩峰撞擊症候群的治療方式多樣,根據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和相關的結構異常,可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通常是肩峰撞擊症候群的首選,包括漸進式阻力練習、運動控制練習和伸展活動等。這些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肩部肌肉的力量和活動度,從而減輕疼痛和恢復功能。

衝擊波療法 (Shockwave Therapy):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利用聲波刺激受影響的肩部區域,促進組織癒合,減少疼痛並提高功能。這種療法特別適用於肩袖肌腱的慢性炎症或損傷。

血小板血漿 (PRP) 注射:PRP療法是通過注射患者自身的濃縮血小板來加速癒合過程。近期研究顯示,PRP注射在減輕肩部疼痛和改善肩部功能方面有著良好的效果,特別是對於肩袖肌腱損傷的患者。

量身訂製的鍛鍊計畫:隨著生物力學研究的進步,個性化的運動計畫得到了更好的應用。這些計畫主要針對肩胛骨穩定、肩袖肌肉強化和本體感受訓練,幫助患者逐步恢復肩部功能。

手術治療

在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手術治療成為必要的選擇。微創關節鏡技術在肩峰撞擊症候群的手術治療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精確地進行肩峰下減壓手術,改善肩部結構並減少恢復時間。

此外,生物增強技術也開始應用於肩部手術中,如生長因子的應用和幹細胞療法,這些技術有助於加速術後癒合,提高治療效果。

先進的影像診斷技術

高解析度的3D超音波技術和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正在成為肩峰撞擊症候群診斷中的新趨勢。這些技術能夠更準確地評估肩袖撕裂和撞擊情況,並幫助醫生制定更精確的治療計畫。

復健新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虛擬實境 (VR) 復健和可穿戴技術在肩部復健中得到應用。VR復健計畫通過互動練習和即時反饋,提供了一種引人入勝且有效的肩部復健工具。

而智慧服裝和感測器則可以監測肩部的運動模式,並在復健運動期間提供反饋,幫助患者更有效地完成復健訓練。

 


物理治療在肩峰撞擊症候群中的應用

物理治療是治療肩峰撞擊症候群的關鍵手段,特別是手法治療技術和針對性的運動方案在臨床上顯示出顯著效果。手法治療包括關節鬆動和軟組織技術,可以改善肩部的活動範圍並減輕疼痛。

具體的物理治療方案還包括肩胛骨穩定運動、肩袖強化訓練以及離心運動。這些練習有助於恢復肩部的穩定性和功能,減少症狀的復發。運動療法是物理治療的核心組成部分,針對性運動和伸展練習有助於提高肩部的靈活性和活動範圍。

研究表明,漸進式阻力練習 (PRE) 與手法治療結合使用,對於提高肩胛肱肌的等長肌力效果顯著。此外,物理治療方案的有效性通常透過疼痛評分、殘障評分和肩關節運動範圍的改善來衡量。


在治療肩部撞擊症候群(SIS)方面,某些物理治療技術已被證明特別有效。以下是這些技術的概述:

手法治療技術

手法治療在治療SIS方面顯示出顯著的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技術:

  • 關節鬆動技術:這些技術主要針對盂肱關節、肩鎖關節和胸鎖關節進行治療,旨在改善關節的活動範圍並減輕疼痛。通過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可以減少肩部的緊張感,從而緩解因SIS引起的疼痛。

  • 軟組鬆動:針對肩袖、三角肌和肩胛肌的軟組織進行鬆動,解決這些肌肉的緊張和激痛點問題。這些技術有助於緩解肌肉的緊繃感,進一步提高肩部的活動範圍和功能。

組合治療方法

在物理治療中,將漸進式阻力練習(PRE)與手法治療相結合,已被證明可以顯著改善肩胛肱肌的等長肌力。這種組合療法比單獨的運動控制更為有效,有助於加強肩部肌肉的穩定性和力量。

脈衝電磁場(PEMF)療法

將脈衝電磁場療法與運動療法結合使用,對於治療SIS顯示出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30分鐘的PEMF療程結合運動療法,比15分鐘的療程更為有效,有助於減少肩部疼痛並提高功能。

神經肌肉控制訓練

神經肌肉控制訓練主要針對肩部的運動控制和協調性,旨在改善肩胛骨的穩定性和定位。通過這些訓練,可以有效增強肩部肌肉的協同作用,減少SIS症狀的復發。

結語

肩關節的健康對於日常生活和體育運動中的動作表現至關重要。通過正確的診斷、個性化的治療計畫以及針對性的訓練和伸展運動,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肩部疼痛,提高肩部的穩定性和功能。

物理治療在肩部疼痛和肩峰撞擊症候群的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結合手法治療、針對性的運動和先進的技術,如衝擊波療法和虛擬實境復健,

可以為患者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治療方案。定期進行肩部的伸展和強化訓練,有助於維持肩部的健康,減少受傷的風險,從而提升生活質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